2012年度眼科学十大进展回顾

四眼小妹

关注站内信

1 楼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赵家良 张顺华


在十余年稳步前行的基础上,2012年我国眼科学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众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被发表于国内和国际眼科学术期刊,这显示了我国眼科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现以我国学者在《中华眼科杂志》以及部分国际眼科杂志发表的主要论著为基础,对我国眼科学在2012年的发展进行回顾。

 

眼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防盲治盲工作成效显著,未来依然任重道远

 

20092011年“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的基础上,2012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出通知,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这一项目,并于2012年超额完成,全年共完成了25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的复明治疗。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国防盲治盲工作,国家卫生部和中国残联发表了《全国防盲治盲规划(20122015年)》,主要任务包括:(1)继续开展白内障的防治工作,到2015年底全国每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例数达到1300;(2)采取有效措施于2016年根治致盲性沙眼;(3)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的健康教育,开展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4)结合居民健康体检,50岁以上人群视力筛查率达到80%;(5)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视力筛查率达到90%;(6)提高医务人员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的知晓程度,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目前,全国根治致盲性沙眼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手册已经编制完成。

 为密切结合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需要,眼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北京协和医院赵家良等组织进行的全国九省市眼病调查,分别报告了北京市、江苏省、江西省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防盲治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情况仍然严重,其患病率分别达1.95%5.31%,而白内障手术覆盖率仅为35.7%。我国发生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原因兼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特点,白内障依然是主要原因,且视网膜疾病上升为第二位原因。这些均表明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王利华等报告了山东省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调查结果,也有相似的结论。南通大学管怀进在江苏省进行的眼病调查发现,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白内障仍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且目前仍有大量需要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

 

5
2013-02-28 18:33 回复

四眼小妹

关注站内信

2 楼

白内障:微创手术、植入物、药物应用及遗传学研究进展显著

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已经成为我国白内障手术的主流。随着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概念的提出,一些医疗单位已经逐步开展这项技术。微小切口的白内障手术一般指切口缩小至2mm以下的白内障手术,它具有高效、安全、经济的特点,必将成为未来白内障手术发展的方向。

随着人工晶状体(IOL)的广泛应用,对植入IOL后视觉质量的研究逐步深入。天津市眼科医院南莉等利用模型眼研究了球面和非球面IOL的焦深,发现小瞳孔下IOL眼焦深较大,大瞳孔时良好聚焦的非球面IOL眼图像质量高于球面IOL眼,但损失部分焦深,对离焦的耐受能力下降,负离焦时明显。该院邢晓杰等比较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5种不同非球面IOL植入后眼内散射光和IOL眼内稳定性的差异,发现植入囊袋后这5IOL产生的眼内散射光差异不大,且均具有较好的眼内稳定性。 

我国学者对于多焦点IOL植入后的视觉质量也进行了研究。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田芳等发现,+3.00D非球面ReSTOR IOL+4.00D非球面ReSTOR IOL相比,提高了中距离视力。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黄锦海等应用光学低相干反射仪Lenstar测量人IOL度数,认为这种测量方法具有准确性、非接触性、操作简便、安全及患者易于接受的优点。 

虹膜松弛综合征(IFIS)是白内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国际眼科界对全身应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发生IFIS的危险因素及其处理办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姚克建议,我国眼科医师要充分关注IFIS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发生IFIS的高危患者在术前和术中进行相应的处理。 

此外,我国学者还对一些特殊类型的白内障开展了遗传学研究。天津市眼科医院鞠宏等对珊瑚状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进行了致病基因的连锁分析及候选基因的研究,认为这一家系的致病原因是CRYGD基因,第二外显子第70位碱基由C突变为A。该院冯雪亮等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晶状体脱位一家系进行了致病基因研究,认为FBN1基因N1173K突变是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2

四眼小妹

关注站内信

3 楼

角膜及眼表疾病:角膜内皮移植术获肯定

角膜和眼表疾病是常见的眼病,2012年关注的重点主要有角膜内皮移植术、角膜内皮炎、人工角膜、干眼等。沈阳爱尔眼科医院李绍伟评价了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5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失代偿的临床效果,术后828个月中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植片透明,矫正视力有所提高。中山眼科中心黄挺等进行研究后认为,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术与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的成功率相似。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洪晶指出,角膜内皮移植术具有损伤小、视力恢复快的优点,已成为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首选术式;但它具有独特的并发症(以术后的植片脱落为主),故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并发症非常重要,常规处理方法是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保持患者平卧位。中山眼科中心黄挺在《美国眼科杂志》介绍了应用大气泡技术进行深前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技术。

厦门眼科中心吴护平等研究了纤维蛋白黏合剂在部分板层角膜移植中的应用,发现纤维蛋白黏合剂可以简单、安全地闭合角膜伤口,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邓世靖等应用海德堡Ⅲ代聚焦显微镜,观察了不同病变时期角膜内皮炎患者各层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发现角膜内皮炎时角膜各层组织均可发生改变,病程迁延者表现为内皮炎和基质炎并存的混合类型;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下降、前弹力层朗格罕细胞活化和密度增高是角膜内皮炎的特征性改变。这些发现对临床处理角膜内皮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工角膜可以挽救严重角膜病患者的视力。中山眼科中心陈家祺等对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治疗眼部严重陈旧性化学伤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是有效的复明手段。解放军总医院李力等报告了改良钛支架人工角膜植入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在兔角膜组织的表达,为改良后的人工角膜在临床应用后出现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张晓敏等进行的尾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发现,术后输注MSC可显著延长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片存活时间,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酉等通过比较三种羊膜移植方法(嵌入法、覆盖法和无缝线)治疗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在手术时间、羊膜溶解时间及羊膜溶解后与角膜融合位置关系的区别,发现无缝线羊膜移植较传统的羊膜移植方法手术时间短、炎症反应轻,在角膜视路病变治疗中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何欢等进行了普拉洛芬治疗苯扎氯铵诱导的小鼠干眼的研究,发现普拉洛芬具有抑制干眼眼表炎症的作用,有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山眼科中心万鹏霞等进行了糖皮质激素氯替泼诺治疗干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0.5%氯替泼诺滴眼液治疗干眼安全有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霍剑等发现左卡尼汀对高渗盐水诱导的小鼠干眼模型角膜和结膜上皮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

四眼小妹

关注站内信

4 楼

青光眼: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成果丰硕

2012年,我国青光眼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中山眼科中心刘杏等通过对29例挫伤早期继发性青光眼经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并随诊642个月后的观察发现,这种手术安全有效。北京医院王铮等评估了应用激光扫描偏振仪观察不同程度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视野损害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连续变化的可行性,发现这种方法可以作为早中期青光眼随访的有效手段之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边俊杰等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了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浅前房者与正常人的前房形态,发现前房角拥挤比值、晶状体厚度和晶状体位置可以作为观察AACG患者前房形态的有效指标。武汉同济医院李贵刚等研究了窄房角患者合并虹膜睫状体囊肿的解剖因素,认为窄房角患者的中央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开放度并非虹膜睫状体囊肿的解剖因素。

在基础研究方面,北京协和医院张扬等观察了髓鞘相关抑制分子Nogo-A及其受体NgRmRNA和蛋白在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和动态变化,发现在高眼压导致视神经损伤的神经再生过程中,Nogo-A起到抑制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其受体NgR表达受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Nogo-A对神经轴突再生的抑制作用可能受其他受体介导。这一研究为青光眼神经节细胞的再生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北京协和医院程钢炜对大鼠成纤维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发现大鼠结膜成纤维细胞存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有VEGFR-1的蛋白表达,抗VEGF类药物可能对大鼠的结膜成纤维细胞产生影响。这一结果有可能应用于青光眼的滤过手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莎莎等对慢性高眼压小鼠进行研究,认为高眼压状态下小鼠水通道蛋白基因可能通过影响小鼠胶质细胞的活化造成青光眼视网膜损伤。

1

四眼小妹

关注站内信

5 楼

玻璃体和视网膜疾病:合理选择OCT适应证和科学解读图像是确诊的重要前提

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作为一种非侵入性、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于眼科,特别是玻璃体和视网膜疾病。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提出,合理选择OCT检测的适应证、科学地解读OCT图像是临床确诊的重要前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汪枫桦等在频域OCT中研究黄斑中心凹定位及其对视网膜厚度测量结果的影响,发现中心凹的定位影响到测量结果。北京协和医院李略等评价了增强深部成像的OCT测量正常人脉络膜厚度的临床价值,认为此法可定量检测正常脉络膜厚度,测量的可重复性好。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黎蕾等研究发现,同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联合OCT指导的半剂量光动力疗法对慢性或复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北京同仁医院杨丽红等发现单侧CSC患者的患眼脉络膜厚度比对侧眼和正常眼增厚。北京协和医院李略等通过眼底血管造影和脉络膜深层成像OCT进行脉络膜厚度分析,认为CSC是脉络膜局灶性缺血、继发性脉络膜血管扩张和充血、高渗透性的双眼疾患。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刘哲等应用OCT检测了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改变,认为LHON临床前期携带者和不同发病阶段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有改变。北京天坛医院汤洋等应用OCT测量鞍区肿瘤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及视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认为鞍区脑膜瘤比垂体瘤和颅咽管瘤对视路的影响更为严重。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医院马进等研究了频域OCT定量检测视网膜大血管腔内直径变化及其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相关性,发现视网膜动脉腔内直径和视网膜动静脉腔内直径比值的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的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变化相关。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可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目前,我国普遍应用VEGF等抗体类药物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来治疗此类眼病。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学者在《美国眼科杂志》报告了以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40例特发性CNV的系列病例研究,首次剂量为1.25mg,以后根据需要给药,随诊1年,发现治疗眼均能很好地耐受治疗,最好矫正视力提高,但此结果仍需要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为降低给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孙晓东等提出规范眼内注射流程的建议。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杨秀梅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不仅可通过募集、整合的方式直接参与CNV的生成,还可以通过分泌血管生成因子的间接方式参与CNV的生成。北京协和医院张潇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在体外可促进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并形成管状结构,可能在CNV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解放军总医院陈学国等经实验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可以显著抑制氪激光诱发的CNV形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学者在《美国眼科杂志》发文指出,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眼内注射贝伐单抗后,血浆和玻璃体腔内血管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下降。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孙堂胜等研究了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发现远距离高频段对比敏感度值是糖尿病患者早期视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之一;患者视网膜功能的改变最终与糖尿病的病程相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宗元娟等研究了玻璃体腔注射环孢素ACsA)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功能、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的影响,认为糖尿病大鼠在病程早期即出现视网膜神经功能的损害和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眼内注射CsA对大鼠视网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李青兰等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寻找在高糖刺激下与健康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相比存在差异表达的mRNA,为进一步研究mRN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胡艳滨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玻璃体视网膜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总体表达有一定抑制作用。

中山眼科中心的学者在《美国眼科杂志》发表文章认为,以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进行性X相关性视网膜劈裂症是有效和必要的,可以防止这些病例在发生严重并发症之前的视力下降。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学者在《美国眼科杂志》报告了中国东部地区787例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指出在这些患者中可治疗的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最常见的为巨细胞病视网膜炎,其次为眼部微血管病变。

北京同仁医院沈志军等在体外培养成人视网膜神经细胞中研究了枸杞提取液对成人视网膜细胞活性的影响,发现其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防治视网膜疾病的辅助治疗药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徐科等研究了近红外线激光对体外培养猪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钾离子通道的影响,认为近红外线激光作用于猪RGC可改变其外向钾离子通道的特性,从而影响动作电位的形成和发放,调节神经细胞生理功能,可能有益于保护受损的RGC。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张珍珍等经实验研究发现,丙戊酸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视网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陈震等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抑制整合素连接酶表达水平能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徐玉乐等应用口腔黏膜拭子提取基因组DNA进行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易感基因检测并获得成功,为此类眼病的遗传学研究标本的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周静等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厚度变化与功能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认为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可以有效地促进IEM患者黄斑厚度及功能恢复;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有助于客观预测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水平。

北京军区总医院李秋平等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进行了筛查,发现患儿出生体重、胎龄及用氧时间是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北京协和医院王伟伟等总结了大动脉炎患者的眼底表现,主要表现为慢性缺血性和高血压性眼底改变,晚期可合并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及增生性视网膜病变;选择正确的方法治疗有可能挽救患者的视力。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滕岩等总结了视乳头及其周围视网膜下出血的临床特征,认为这类出血可能系睫状后短动脉穿过巩膜窗鼻侧的Elschnig边缘组织时所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张倩茹等研究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2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化及其介导胶原凝胶收缩的机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2均可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生成纤维细胞样转化,从而引起胶原凝胶的收缩性状改变,可能是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1

四眼小妹

关注站内信

6 楼

屈光不正:角膜屈光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加强飞秒激光已在角膜屈光手术中应用广泛。武警河南总队医院买志彬等应用FEMTOLDV型飞秒激光对260只近视眼的角膜瓣的实际厚度与预测值进行了比较,发现应用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厚度预测性好。

为了加强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庞辰久等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使用的角膜刀片及吸血棉签进行了细菌培养,发现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角膜刀片及术中使用的棉签可培养出细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其对三、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以及妥布霉素滴眼液敏感,故手术前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滴眼液对预防手术后感染有重要作用。

有晶状体眼IO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广泛关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周天安等总结了498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IO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眼的中远期疗效,发现其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稳定性及安全性,可用于高度近视眼的屈光矫正。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杨瑞波等评估了可折叠前房角支撑型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眼的效果,经过1年的观察,认为这种IO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北京同仁医院董喆等应用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眼,结果显示有效,但对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程度损伤,可能与其在前房内稳定性有关,这种IOL的长期安全性值得关注。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胡敏等研究了豚鼠形觉剥夺和光学离焦近视眼模型中视蛋白表达的变化,认为视锥细胞可能是视网膜感受形觉剥夺和光学离焦信息的部位,视蛋白表达变化可能启动实验性豚鼠近视眼的形成。

1

四眼小妹

关注站内信

7 楼

斜视:发病机制研究深入细化

天津市眼科医院张伟等认为,单眼内、外直肌同时后徙可有效地改善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的眼球后退症状及内转时急速的上转、下转现象。代偿头位是斜视患者(特别是麻痹性斜视、眼球震颤以及各类特殊类型斜视)常采用的头位。如何直观、迅速和准确地测量代偿头位的角度是临床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杨士强等比较了头位照相法与量角器法测量代偿头位的结果,认为这两种方法操作简便,是适合临床应用的测量代偿头位的方法。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好。

临床上,斜视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者均需要测量调节性集合与调节(AC/A)比率,以此作为诊断和处理的重要参考依据。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徐菁菁等比较了客观和主观法测量AC/A比率的结果,发现眼动追踪仪法测量的客观AC/A比率往往比临床测量的主观性AC/A比率更高。客观法测得的反应性AC/A比率能更加真实地体现调节与集合的相互作用。

青岛大学医学院左绪宏等对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纤维粘连蛋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纤维粘连蛋白含量的下降可能与共同性外斜视发病和发展有关,纤维粘连蛋白可能是内直肌收缩功能的保护因素。天津市眼科医院孙春华等对不同哺乳动物下斜肌周围结缔组织及其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猕猴双眼集合运动时,下斜肌与下直肌、外直肌的纤维结缔组织联合可使这3条眼外肌的移动相互关联,从而参与调控复杂的集合运动。

此外,孙春华等还研究了哺乳类动物上斜肌周围结缔组织形态特点,探讨上斜肌周围结缔组织对眼球运动的影响,发现上斜肌收缩可引起上直肌向鼻侧移动,部分解释了前庭眼反射的运动机制。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尚艳峰等认为,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的眼外肌栅栏状终末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可能导致异常的眼球运动。天津市眼科医院刘玉燕等研究了正常大鼠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双脉冲刺激诱导的视皮层Ⅱ或Ⅲ层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抑制突触后电流随发育改变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了解弱视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帮助。

1

四眼小妹

关注站内信

8 楼

眼肿瘤和眼病理:最新的病理研究为眼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2012年有关眼肿瘤和眼病理的临床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薛康等将视网膜母细胞瘤化学减容加局部治疗的临床消退模式分为5型(0型:完全消退无痕迹;1型:完全钙化;2型:无钙化;3型:部分钙化;4型:萎缩瘢痕),且发现3型和4型消退模式常见,小肿瘤中常见4型消退模式,较大瘤体中常见1型和3型消退模式,3型和4型消退模式中肿瘤可能易复发。天津市眼科医院林锦镛等报告了8例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结果,认为诊断中应注意与眼眶其他梭形细胞性肿瘤相鉴别。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刘伟伟等总结了结膜黏液瘤和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认为这两种肿瘤多表现为局限性黄粉色实性或半透明的囊样肿物,少数为多发性,手术完整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进行了研究,认为瘤中上皮酪氨酸激酶受体的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是影响预后的不利因素。酪氨酸激酶受体的表达促进了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且与肿瘤的分化、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丁莹等报告了17例眼眶血管外皮瘤的诊断和疗效,认为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病变的定性、定位及手术方案的制定,完整的手术切除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

天津市眼科医院经过实验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浸润转移中发挥作用。北京同仁医院王光璐等报告了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114例局限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并发症少,操作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眼部感染的防治:重视围术期眼睑的处理

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孙声桃等报告了近6年来眼部分离的细菌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变迁,发现眼部分离的细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各年度细菌对加替沙星体外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药物,但于2008年后显著下降;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下降呈阶梯性。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控制眼部感染性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经基因鉴定,在白内障术后发生细菌性眼内炎的病灶中,细菌大部分来自源于患者的结膜囊和眼睑。为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晏晓明提出要重视围手术期眼睑的处理。

北京协和医院叶俊杰等研究了玻璃体手术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的效果及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性,认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抗生素玻璃体腔内注药术是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手术开始时即取玻璃体液涂片行革兰染色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病原学诊断结果,并能即时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对因治疗。

1

四眼小妹

关注站内信

9 楼

眼眶病和眼外伤:手术术式和治疗方案改进

武警总医院肖利华等通过对14例先天性眼眶纤维化病例的研究,认为先天性眼眶纤维化是一种以眼球内陷、眼球运动障碍、弱视为临床特征的先天性眼眶病变,影像学检查显示球后不规则软组织影,治疗效果不佳。该院王毅等分析了176例眼眶内壁爆裂骨折手术的修复情况,认为眼眶内壁爆裂性骨折可使用多种材料修复,恰当选择修复材料并合理运用手术技巧,有助于改善复视和眼球凹陷或移位,手术安全有效。第二军医大学吴颖等报告了眼眶扩张型静脉畸形的临床特征,认为眼眶扩张型静脉畸形多发生于年轻患者,根据临床和影像学征象,结合临床表现即可做出正确诊断。

天津市眼科医院姜浩等总结了眼球贯通伤合并后球壁出口异物存留的临床处理。对17例患者分别采用急诊施行玻璃体手术联合异物取出(方案A)以及急诊取出异物,术后12周行二期玻璃体手术(方案B)来处理,发现贯通伤出口位于视乳头及黄斑部的患者视力预后较差。两种手术方案均有效,但各有优缺点,应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毛春洁等总结了162例机械性眼外伤的临床特征,并分析了眼外伤评分(OTS)的作用。他们发现机械性眼外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以开放性眼外伤为主,其就诊时间早于闭合性眼外伤,高发人群为青年,致伤原因以工业生产为主,闭合性眼外伤的初视力及终视力均好于开放性眼外伤。

北京同仁医院李冬梅报告了眼睑松弛症的临床特征及并发畸形的手术治疗。眼睑松弛症多于10岁左右发病至青春期稳定,可侵及双眼眶周及单眼或局限性眼部组织,从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采用眼部整复手术矫正稳定期眼睑松弛症并发畸形安全有效,美容效果良好。

~~~~~~End~~~~~

1
11 楼

谢谢

美小妞

关注站内信

12 楼

谢谢

余波312

关注站内信

13 楼

很好,学习了

wjl928

关注站内信

15 楼

回复 1楼:

很好!很不错的回顾!

回复话题
共 2 页 2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