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默克中国甲状腺论坛精彩回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011年
滕卫平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做了题为“甲亢治疗新进展”的报告。报告涵盖了此领域的八个热点话题,包括:Graves眼病的治疗、PTU与MMI比较和选择、PTU相关性急性肝脏衰竭、亚临床甲亢的治疗、妊娠期甲亢的治疗、儿童Graves甲亢的治疗、碘甲亢的治疗和垂体甲亢的治疗,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对甲亢相关治疗问题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方法。同年,适逢甲巯咪唑(赛治)在中国上市十周年。
李焱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刘超教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共同解读了“从临床实践角度评估抗甲药物的历史发展”。Graves病是古老而又未解决的现代疾病,从手术、放射性碘和抗甲状腺药物三种方法中做出选择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临床问题,需要从疾病的发病机制、到治疗方法的利弊,以及所在人群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做出综合判断。作为非创伤性的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类和硫脲类药物依然是治疗Graves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药物选择时,应从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肝功能损伤、血管炎和致畸性等方面综合考虑,为患者做出明智选择。
在这一年的论坛上,还邀请了核医学领域的蒋宁一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介绍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学会新颁布的《131I治疗Graves甲亢专家共识》。这部共识是由23位核医学专家于2010年编写完成的,对131I治疗Graves甲亢的临床基础、疗效评价与随访、安全性评价和合并症处理原则,给出了核医学专业意见。蒋教授还就131I治疗甲亢的目的、对甲减的认识和131I治疗前的预处理问题等,介绍了国内外的观点变迁。
2010年
连小兰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围绕抗甲状腺药物的作用机制、如何选择和应用展开阐述。她指出对于甲巯咪唑(MMI)和丙基硫氧嘧啶(PTU)的选择,应从有效性、安全性、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和费用等角度考虑。她以文献为基础,提出MMI的初始疗效可能大于或等于PTU,且依从性高于PTU;PTU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如药物性肝病、ANCA相关性血管炎)发生率要高于MMI,而MMI致粒细胞缺乏的发生率要高于PTU;对于甲亢复发以及治疗费用的比较,二者没有差异。对于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抗甲药物选择,从抗甲药物的胎盘通过率、胎儿畸形发生率、胚胎发育不良、乳汁透过率等方面综合分析,PTU可能优于MMI。最后她指出,由于抗甲药物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尚少,上述结果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2009年
David.Cooper教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通过两个临床常见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病例,围绕抗甲状腺药物的作用机制、如何选择和应用药物,以及放射性碘治疗前后抗甲状腺的应用展开阐述。他指出:从药物疗效、顺应性、副作用和对放射性碘治疗的影响等角度考虑,除妊娠甲亢和甲亢危象患者外,甲巯咪唑比丙基硫氧嘧啶更适合于治疗甲亢;治疗时间宜为1-2年;药物剂量对一定时期内的治疗效果有影响,但对最终的甲亢缓解率没有影响。放射性碘治疗前、治疗后应用抗甲状腺药物能更快达到并保持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建议老年甲亢和伴有心血管疾病的甲亢患者在放射性碘治疗前应用抗甲状腺药物预治疗。
Bartalena教授(意大利瓦雷泽英苏布里亚大学)是欧洲Graves眼病组(EUGOGO)的成员之一,他首先解读了2008年EUGOGO推出的《Graves眼病诊治共识》,包括Graves眼病的诊断标准、临床评估和治疗方法。随后,他介绍了一些Graves眼病治疗方法的新进展,如依那西普(TNF-α拮抗剂)、利妥昔单抗(针对糖皮质激素抵抗型患者)、生长抑素类似物SOM230或奥曲肽和甲状腺全切术等,但强调了这些疗法尚还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
2008年
施秉银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临床和亚临床甲亢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处理做了详细论述。报告指出:甲亢患者房颤初期,控制心室率是最重要的目标,心脏转律不是首选;患者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3-4个月后,可考虑心脏转律;胺碘酮的应用要十分慎重。甲亢患者发生的心衰并非总是“高输出量心衰”;其基础治疗是纠正原发疾病,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有益于控制甲亢心衰。亚临床甲亢可能增快患者心率、增加心律失常和房颤的发病危险。
郭晓蕙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讲解了丙基硫氧嘧啶(PTU)引起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小血管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PTU可引起甲亢患者出现ANCA阳性,并导致其中一部分患者出现小血管炎临床表现。与原发性小血管炎相比,PTU引起的ANCA是多克隆的免疫激活。对仅ANCA阳性而无小血管炎临床表现的患者,建议停用PTU;对仍需应用PTU者严密监测ANCA及小血管炎临床表现。对PTU诱发的ANCA相关小血管炎患者,应停用PTU,依据器官受累程度制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