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讲课 于欢教授主要针对的:不是睡眠医院专科,但是经常会遇到一些失眠的病人前来咨询、寻求治疗,那么对于我们普通的医生来说,怎么样来解读这样的疾病,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呢?
总结的 主要方面: 失眠这个症状和失眠症的疾病 概念和相互的关系,失眠症等形成机制,失眠症的诊断方法和它的治疗方法,便于理解和记忆的角度,结合一些我们自己的临床病例分享我们的治疗体验。
失眠是人的一生当中几乎每个人都会碰到的现象。从普通人群中的资料可以看到大概有30%的成人曾经有个记忆深刻的失眠经历。我国资料报到,高达50%的成年人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受着失眠的困扰。在我国的调查在2006年,比较新有57%,就是说 几乎10个人就有5-6个人,曾经有过失眠的这样一个经历和体验。那么在男女比例中,一般是女性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要高于男性,比如Mellinger的调查 女性的患病率是53%男性是42%,这也是所有报道中是最高的,在我国报道中来看呢 女性的患病率42.7%男性是28.2%。详细数据 请看视频资料。
睡眠的生理机制,我们知道睡眠是有两套机制呢共同驱动来调节的,一个呢是叫内稳态系统,就是在我们从早上起床后,这个时候我们睡觉的驱动力是最低的随着白天的延长,我们一直保持清醒,睡觉这个驱动力会逐渐的增强,清醒的时间越长,那么我们想要睡觉的驱动就越强,如果我们在这个时间点就是在9 10点的时候进入睡觉那么一种疲惫感就会逐渐消退,进入睡眠的驱动力就会减弱,只道清晨我们又把疲劳消除掉进入到第二个循环在医院的工作的人呢,经常会有这样的一个体验我们值夜班的时候,最痛苦最难熬的是凌晨3 4点这个时候是最痛苦的,但是到了早上8 9 点以后 经管我们还是没有睡觉 整个晚上都在熬夜 但是8 9 点的时候 呢 清醒程度就会提高好像又不是那么想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一个昼夜节律在这样一个规律在我们人体起作用 那么昼夜节律在光的刺激下 刺激了视网膜以后 将这些信息呢送到了脑内的松果体,会产生褪黑素,随着褪黑素在体内浓度的增高 我们睡觉的趋势就会增加 二道后半夜接近天亮的时候这个褪黑素的浓度就会下降,所以天亮以后,虽然我们值班的是偶前一夜没有睡觉 但是到了清晨8 9 点的时候 任然会感觉到清醒程度会提高,这就是一个双系统的模式 我们每个人的睡都是在这两种 驱动下 形成昼夜节律。
失眠的危险因素,失眠呢它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比如有失眠家族史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失眠它的发生率是没有家族史者的3倍;第二种呢就是生活应激及生活事件,碰到一个特别强烈的情绪刺激,可能就会诱发失眠,第三个呢和性特征也是非常密切相关的,比如追求完美主义的人、内向性格的、容易焦虑的这些人呢容易患失眠,另外还有一个既往的病史,包括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比如有甲亢的患者有一些内分泌疾病的患者那么他就比较容易有失眠的病史,有一些病需要用到激素 用激素的患者呢失眠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另外呢和年龄、性别也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看到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失眠,但是女性在儿童期呢 两性之间失眠的发生率是没有差别的,有些病人就会提这样的一个问题:说我们兄弟姐妹在同样的遗传背景下 在同样的家庭环境里面成长,一生的生活经历也是差不多的,为什么有几个人患上失眠了,而其他兄弟姐妹没有患上失眠呢?请看详细视频
失眠产生的病理机制,失眠有一个阈值,如果达到这个阈值以后这个个体就会出现失眠,那么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水平,我们叫易感因素,他是每个个体发生失眠一个基础的一个啊状况,这种易感呢 包括生物易感性有遗传啊代谢率啊应激反应性啊、基础疾病啊神经递质啊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这个生物易感因素。第二方面呢就是心理性易感性比如有些人性格比较负面,人格特质呢比较敏感,那么这种心理易感性呢啊就会造成这个个体更容易出现失眠,第三个呢就是社会易感性因素,这在一生当中可能会发生波动,比如他有床伴了因为床伴的睡眠当中发生的各种声音啊或者是动作啊 影响到自己 那么有些人在结婚以后就会出现失眠,另外一个社会角色想很多年轻女性,当了妈妈以后特别是照顾小孩的时候 因为晚上一直要担心小孩,这个社会角色改变呢 他会晚上要比较警醒 容易出现失眠,那么光有易感因素,在没有达到阈值的时候,还是不会出现失眠的,那第二个诱发因素 突然出现一个躯体的或者是精神上的一个刺激,这个阈值就一下子增高了,超过了失眠的阈值,那么这个个体就会进入一个失眠的急性阶段,人都有一个自我保护的一个行为模式,因为他出现的失眠 啊 那么在啊很快呢在早期阶段这个个体就会采用一些行为模式来应对失眠 另一个呢我们又叫它维持因素,如果应对的方式不对的话,造成这个个体持续失眠那么就进入一个慢性失眠的阶段。
失眠的第二个机制呢 叫做刺激控制模式,正确的刺激 床和卧室的环境,可以引发我们的反应只有睡觉哈,这是一对一的这样一个刺激反应模式,那么错误的模式下呢 床和卧室 在这个环境里面,如果个体吃东西看书读报,看电视,那么他下一次在进入到床和卧室这样一个环境,能够引起睡眠这样一个反应呢几率只有1/7 所以这就是一个错误的刺激和应对模式。
第三个理论呢叫做微观分析模型,就是对于失眠呢啊个体产生了一个错误的过度警醒的一个状态,因为失眠它处于情绪一个高度警觉状态,反复的去体验内外的各种刺激,增加了身体的一个压力,因为这种过度的警醒状态又加重了失眠,因为他的失眠呢又产生了一个错误的认知,经常会担心我是不是 睡眠时间不足啊,反复考虑我今天晚上睡不好明天会产生什么后果,另外有一些人,就会不切实际的每天都希望我今天都能睡到8个小时,这些错误的归因 和夸大呢又会放大失眠的这个现象,因为他过度重视了失眠所以又会采取一些错误的应对模式,就会延长在床上待的时间,作息不规律,感觉到自己一累 马上抓紧时间又去补觉,白天容易打瞌睡,那么这些行为模式呢 又会加重失眠,因为失眠它又会产生不良的情绪,白天感觉到疲惫,工资状态不佳,社会角色呢一个适应能力也会差,那么因为白天呢这些不良的后果呢也会加重晚上的失眠,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感谢于欢教授 分享的这次临床总结,里面还有CBT-I治疗法,最新药物 介绍,药物的依赖性的数据,还有 临床试验的数据展示 量表讲解,运动饮食 相关的介绍。各位同仁 有兴趣一起研究讨论吧:加入一起研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