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现代中医对心脏康复的作用

心脏卫士Heart

关注站内信

1 楼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心脏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功能状态和预后,但是由于国内条件的限制和人们认识的程度,国内心脏康复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够。《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2014 年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各病种之首,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死亡人数超过370万,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其中,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大量发病后的患者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尤其是医疗条件相对不足的农村地区,造成反复发病、反复住院,医疗开支不堪重负,造成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痛苦。对于大多数心血管疾病而言,后期的心脏康复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重大意义。中医药在心脏康复中大有可为,应积极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优势,同时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新模式。目前已有不少医家对中医对心脏康复的认识及作用进行了挖掘和探讨。

1
2019-09-12 10:14 回复

心脏卫士Heart

关注站内信

2 楼

心衰病  病名始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心衰则伏” ,类似症状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素问.水热穴论》亦日:“ 故水病下为附肿、大腹,上为喘呼。”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了“心水”病证名称,《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宋代《三因极- -病证方论.水肿证治脉例》谓:“短气,不得卧,为心水。”《证治准绳.杂病》谓“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历代先贤论述了心水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指出心阳虚损是心水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出心悸、短气、卧则喘、身肿等症,这些论述和西医学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类同。

      心衰的病因多样,病机复杂,可概括为本虚标实,心(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湿、痰浊为标,气、血、水三者又可相互为病,相互转化,其病位主要在心,并涉及肺、脾、肝、肾等其他脏腑。

      心衰多为虚实夹杂的病证,辨证康复原则首当权衡缓急,补虚泻实,根据邪正关系,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治疗首当补益心气,温补心阳;养心为本,兼顾五脏。其次,活血化瘀应贯穿全程,常配合理气、化痰、利水、逐饮诸法。其主要证型及治法如下:①气虚血瘀证:以益气活血化瘀为法,方以保元汤合桃红饮加减;②气阴两虚证:以益气养阴活血为法,方以生脉散加减;③阳虚水泛证:以温阳活血利水为法,方以真武汤加减;④痰饮阻肺证:以化痰逐饮活血为法,方以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⑤阴竭阳脱证:以益气回阳固脱为法,方以四逆加人参汤加减。

1

3270571

关注站内信

3 楼

很专业啊

心脏卫士Heart

关注站内信

4 楼

冠心病 中医古籍上虽无冠心病这一病名,但早在《黄帝内经》就已有“心病”“厥心痛”“真心痛”及“心痹”等病名记载。如《素问 脏气法时论》篇的“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和《灵枢 厥病》篇的“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所描述的症状与冠心病心绞痛及其放射部位均相类似。《灵枢 厥病》篇有“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之论述,可知真心痛是一种疼痛更为严重且预后更差的心痛,类似于冠心病之心肌梗死。《素问 痹论》篇有“心痹者...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之记载,所描述的烦躁不安、心中悸动、呼吸喘促等症状,也类似于冠心病并发严重心功能不全时的临床表现。继《黄帝内经》之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立专篇讨论,并有“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和“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等记载,较全面地论述了胸痹心痛之病名、病因病机、症状表现及治法方药,进一步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为我们研究冠心病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冠心病的中医病名已经逐渐完善和统-。按照我国胸痹(心痛)的诊断标准,胸痹多是由于胸阳不振,阴寒痰浊留踞于胸,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致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出现胸闷或发作性心胸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脏痹病类疾病。我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诊疗规范中也明确将胸痹心痛等同于冠心病。

1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