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1、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3、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
4、研究儿童中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法。
二、儿科临床的特点:
1、病种有特异性,与成人不同,各年龄组临床表现有特殊性,变化快,表达差,定位不明确。
2、治疗讲究全面性,护理和支持治疗,药物剂量必须按体重计量。
三、小儿年龄分期:
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分娩,约40周。最初8周的孕体称为胚胎,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时。保健的重点:生后1周内。
3、围生期:指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4、婴儿期:出生后到满l周岁。发育最迅速时期(第一个高峰)。
5、幼儿期:l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
6、学龄前期:自3周岁到6周岁~7周岁入学前(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7、学龄期:从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8、青春期:10岁至20岁(第二次高峰)。
一、能量代谢的特有需要:生长发育。
二、生长发育的规律:
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3、生长发育有个体差异。4、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三、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内因:遗传、性别、内分泌、种族。2、外因:营养、疾病、母孕期情况、家庭和社会环境。
四、体格生长:
1、体重: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10日内恢复。1-12岁计算:年龄×2+8 kg。
2、身高: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2-12岁计算:年龄×7+75cm。
五、骨骼发育:
1.囟门:前囟:出生时1.5~2cm,1.5岁前闭合。后囟:6~8周闭合;颅骨骨缝3~4个月闭合(病历上2岁以下儿童要标明前囟是否闭合)。
2.脊柱的发育:3抬4翻6坐周走。
一、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一)、特点:①年龄越小,体液总量越多(细胞外液多);②年龄越小,对水的生理需要量越大;③年龄越小,水的交换率越快;④年龄越小,对缺水的耐受性越差;⑤体液平衡调节功能不成熟。
(二)、常见液体的张力:
1、非电解质溶液(无张力):①5%GS ;②10%GS
2、电解质溶液
(1)0.9%氯化钠溶液:等张液;
(2)复方氯化钠溶液:等张液;
(3)3%氯化钠溶液:高张液;
(4)碱性溶液:
1)5%碳酸氢钠:高张液,通常需加2.5倍5%GS稀释成1.4%SB:等张液;2) 11.2%乳酸钠:高张液,通常需加5倍5%GS稀释为1.87%乳酸钠:等张液。
(5)、10%氯化钾:高张液;
(6)、口服补液盐(ORS):2/3张;
(7)、几种常用混合液
(三)、脱水 1、重度脱水与轻度脱水的主要区别:无累及其他系统及严重全身中毒症状。 2、重度脱水的重要诊断依据:外周循环衰竭。 (四)小儿代谢性酸中毒的处理:①积极治疗缺氧、组织低灌注、腹泻等原发病;②采用碳酸氢钠或乳酸钠等等渗性碱溶液增加碱储备和中和H+。 |
一、母乳喂养:10个月,4-6个开始添加辅食。
1、母乳成分:
2、母乳喂养的优点:①降低婴儿死亡率;②降低婴儿患病率;③提供免疫保护,减少营养不良的危险性;④经济、方便、省时、省力、温度适宜;⑤增进母婴感情;⑥刺激子宫复原,减少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病率。
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皮肤合成的内源性D3。
2、病因:
①日光照射不足:冬春季易发病。②维生素D摄入不足。③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当:人工喂养者易发病。④维生素D需要量增加:生长过快。⑤疾病或药物的影响导致1.25–(OH)2D3不足。
3、临床表现
(1)初期: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枕秃。无明显骨骼改变,X线大致正常。
(2)激期:PTH功能亢进和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
(3)恢复期:X线表现临时钙化带重新出现。
4、治疗:口服维生素D,早期:0.5~1万IU/日,激期:1~2万IU/日,(1个月后改预防量400IU/日)。
5、预防:高危儿生后一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IU/日,3个月后该预防量。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日,均补充至2岁。
一、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1、特点:
(1)呼吸系统:呼吸频率较快,安静时约40次/分。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常不规则。
(2)心血管系统:新生儿心率波动较大,范围为90~160次/分。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早产儿心率偏快。
(3)消化系统:易溢乳。早产儿脂肪消化吸收较差。
2、护理:
(1)保暖:出生后立即采取保暖措施,方法因地制宜,如采用辐射式保暖床、暖箱、热水袋等。
(2)喂养:正常足月儿生后半小时左右即可抱至母亲处给予吸吮。 早产儿应酌情尽早母乳喂养。
新生儿生后应立即肌注维生素K11mg,早产儿连续用3天,以预防新生儿出血症。
(3)呼吸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4)预防感染:
(5)皮肤黏膜护理:脐部残端应保持清洁干燥,可喂温开水清洗口腔。
(6)预防接种(一卡一乙肝,三百二灰八麻):
二、新生儿黄疸: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①胆红素生成过多;
②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
③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④肠肝循环增加。
2、生理性黄疸:特点: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峰,5-7天内消退,不超过2周;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最长可延迟至4周消退;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umol/l(5mg/dl);
3、病理性黄疽:①出生24h内出现黄疸;②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③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umol/l(15mg/dl),或每日升高超过85umol/l(5mg/dl);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25umol/L(1.5mg/dl)。
4、病理性黄疸的病因:①胆红素生成过多;②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③胆汁排泄障碍。
5、新生儿期黄疸鉴别诊断:见下表
一、川崎病
1、概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四季均可发病。
2、临床诊断: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五项中的四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若不足四项而超声心动图示又冠状动脉损害者亦可诊断。
①双侧结膜充血;②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③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斯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④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⑤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达1.5cm或更大。
3、治疗:①阿司匹林;②丙种球蛋白;③糖皮质激素。
二、风湿热
1、概述:是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炎、游走性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可反复发作。
2、特征性病理改变:胶原纤维素样坏死物,外周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大的多核细胞(风湿细胞)包围形成风湿小体。
2、预防发作的首选药物:每3-4周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120万单位5年,最好持续到25岁。
一、结核病
1、概述:示又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原发性肺结核是儿童最常见的类型。
2、临床诊断:①病史:结核中毒症状、结核病接触史、接种史、有无结核过敏史;②结核菌素试验;③其他辅助检查:结核杆菌检查确诊。
3、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适宜剂量、联合用药、规律用药、坚持全程、分段治疗。
二、原发性肺结核
1、概述: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核。
2、症状体征:症状:①结核中毒症状;②干咳、轻度呼吸困难;③皮肤结节性红斑及(或)多发行一过性关节炎;④胸内淋巴结高度肿大引起压迫症状。
3、诊断与诊断鉴别:
(1)原发综合征:肺内原发灶大小不一。局部炎性淋巴结相对较大而肺部的初灶相对较小是原病性肺结核的特征。病灶阴影多呈小圆形或小片状影,呈现典型哑铃状及双极影者已少见。
(2)支气管淋巴结结核:①炎症型:淋巴结周围肺组织的渗出性验炎性浸润,呈现从肺门向外扩展的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此为肺门部肿大淋巴结阴影,②结节型:表现为肺门区域圆形或卵圆形致密阴影,边缘清楚、突向肺野,③微小型:肺纹理紊乱,肺门形态异常,肺门周围呈小结节状及小点片状模糊阴影。
三、结核性脑膜炎
1、病理: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两颅、两脑、一脊髓。
2、临床表现:典型表现可分为三期:
(1)前驱期(早期):约1-2周,在结核中毒症状的基础上出现性情改变。
(2)脑膜刺激期(中期:)约1-2周,主要为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表现。
(3)昏迷期(晚期):约1-2周,阵挛性或强直性惊厥频繁发作。
3、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核中毒症状和GNS症状)、脑脊液检查和其他病原学检查,首先确定是否为脑膜炎,再确定是何种脑膜炎。
4、治疗上要控制颅内压,控制惊厥。
一、腹泻病
1、概述:是一组有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形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综合症。
2、小儿腹泻的易感因素:①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②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多;③机体防御功能差;④肠道菌群失调;⑤人工喂养。
3、临床表现:
(1)生理性腹泻:一般情况好,无感染中毒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
(2)轮状病毒肠炎:①好发于婴幼儿时期;②秋季发病;③上感症状;④先吐后泄;⑤三多一少: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和尿少;⑥蛋花水样便;⑦水电解质平衡紊乱;⑧3-7天有自限性;⑨抗生素治疗无效。
(3)侵袭性细菌引起的肠炎:腹泻频繁,大便呈粘液状,带脓血,又腥臭味,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严重可有中毒症状。
(4)抗生素诱发的肠炎:有大量抗生素应用史。①金葡菌:典型的粪便为暗绿色,量多带粘液,呈“海水样”;②真菌性:“豆腐渣”样便。
4、腹泻脱水补液:
(1)定量:第一天补液总量:①轻:90-120ml/kg;②中:120-150ml/kg;③重:150-180ml/kg。
(2)定性:①等:1/2张含钠液;②低:2/3张含钠液;③高:1/3-1/5张含钠液。
(3)定速:总量的一半在前8-12小时输入,余量在12-16小时内输入。
(4)注:重度脱水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在前30-60分钟内快速静滴2:1张含钠液20ml/kg扩容(总量少于300ml)。
5、补钾:①不宜过早:见尿补钾;②不宜过浓:<0.3%;③不宜过多:全日给予10%KCl2-3ml;④不宜过快。
一、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局部: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和咽痛。
2、全身: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
二、急性支气管肺炎
【病理】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为主。
【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①发热;②咳嗽;③气促;④全身症状。
2、体征:肺部固定中细湿罗音。
3、重症表现:
(1)循环系统:合并心衰表现:①突然烦躁;②呼吸>60次/分,心率>180次/分;③肝大;④心脏听诊:心音低、奔马律,颈静脉怒张;⑤少尿无尿。
(2)神经系统:①烦躁、嗜睡、凝视、斜视、眼球上窜;②昏睡,甚致昏迷、惊厥;③球结膜水肿;④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 消失。小儿急性肺炎;⑤呼吸节律不整;⑥脑膜刺激征。
(3)消化系统:患儿食欲下降、呕吐、腹泻、腹胀。
(4)DIC
4、判断支气管肺炎严重程度的依据:E.有无累及其他系统及严重全身中毒症状。
5、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于急性期和恢复期(14天后)采取双份血清测定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若抗体升高>=4倍为阳性。
三、喘息性支气管肺炎:主要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一、室间隔缺损
1、概述:室间隔缺损指室间隔在胚胎发育不全,形成异常交通,在心室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
2、病理:①小型;②中型;③大型:当右心室收缩压超过左心室收缩压时,左向右分流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称为艾森曼格综合征(Eisenmenger's 综合征)。
3、临床表现:体征:胸骨左缘第3、4肋间响亮的全舒张期杂音,常伴有震颤。
二、法洛四联症:①肺动脉狭窄;②室间隔缺损;③主动脉骑跨;④右心室肥厚。
【临床表现】 ①青紫;②蹲踞症状;③杵状指;④阵发性缺氧发作。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是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病。
【病因】主要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急性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
1、上呼吸道感染症状;2、典型表现: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尿量减少。3、严重表现: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性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4、部分人有非典型表现。
【治疗】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治疗原则:一般治疗、对症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血沉正常后方可上学。
二、肾病综合征
【临床四大特点】①大量蛋白尿;②低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明显水肿(下行性、凹陷性)。
一、小儿贫血
1、贫血病因: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②溶血性贫血;③失血性贫血。2、判断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有效的指标:网织红细胞于服药2-3天后开始上升。
一、惊厥:是痫性发作的主要形式,以强直或阵挛等骨骼肌运动性发作为主要表现,常伴意识障碍。由皮层神经元异常的同步放电引起。
1、惊厥持续状态:一次惊厥发作30分钟或反复发作中间意识不能恢复超过30分钟。
2、热性惊厥:大多由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
【临床表现】
单纯性FS(又称典型FS):多数呈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少数也可有其他发作形式,如肌阵挛、失神等,持续数秒至10分钟,可伴有发作后短暂嗜睡。
复杂性FS:①一次惊厥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②24小时内反复发作≥2次;③局灶性发作;④反复频繁的发作,累计发作总数5次以上。
【防治】①单纯性:治疗原发病;②复杂性:安定临床口服未见效时可长期口服苯巴比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