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Loyola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指出,酗酒的青少年在成人期发生焦虑症、抑郁症等情绪障碍的风险较高。
Loyola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将青年龄大鼠长期暴露于大量酒精下,可改变其在应激状态下的激素分泌系统。根据研究者的报导,应激激素分泌紊乱“可导致成人期行为和/或情绪障碍”。
主要作者Toni Pak博士与其同事于11月15日、在圣迭戈召开的神经科学学会年会上报告了这一结果。
Pak表示,尽管动物研究结果并不直接适用于人类,但这一发现也的确提示了,青年酗酒是导致其成人期精神障碍的机制之一。
Pak说到,“将青少年暴露于酒精下可永久性地破坏其大脑中正常的神经连接,而后者对于维持健康成年人正常的大脑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酗酒的定义为:女性一次至少饮用4杯酒,男性一次至少饮用5杯酒。大量酗酒者则可一次饮用10-15杯酒。酗酒行为通常始于13岁,至18-22岁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物质滥用及精神卫生服务管理局的报告显示,在18-20岁的青少年当中,有36%表示在过去的30天中至少曾有过1次酗酒经历。
Loyola大学的研究在大鼠中检测了酒精对应激激素 - 皮质酮(其在人体中的等效应激激素为皮质醇)合成的长期影响效应。
在生理或心理应激状态下,人和大鼠都可以产生应激激素。例如,在“战或逃”反应状态下,少量分泌的可的松可为机体提供爆发能量、降低痛感,并可抑制体内暂不需要的机能,例如消化功能。然而,应激激素长期暴露则与抑郁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其它疾病相关。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将青龄大鼠暴露于一个为期8天的酗酒模式当中:前3日酗酒、中间2日不饮酒、后3日酗酒。在酗酒时间内,向大鼠注射足量酒精、将其血中酒精浓度提高至0.15%-0.2%(这一浓度约相当于人体内法定酒驾浓度0.08%的2-2.5倍)。对照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
1个月后,当实验大鼠成长为年轻成年大鼠的时候,研究者以3种不同实验方案对其进行进一步处理:即生理盐水注射、一次性酒精注射、或暴露于酗酒模式。酒精属于应激刺激的一种类型,故接受一次性酒精注射或暴露于酗酒模式中的大鼠自然产生了更多的应激激素——皮质酮。更重要的发现是,青春期接受酒精注射的大鼠,其在成年后再次接受酒精注射时的皮质酮分泌峰显著增高。
与青春期未注射酒精的大鼠相比,上述大鼠体内皮质酮的基础分泌水平也较低。以上结果提示,青春期酒精暴露可永久性地改变由大脑触发的应激激素合成系统。
Pak是一名分子神经生物学家,也是芝加哥Loyola大学Stritch医学院、细胞与分子生理学系的助理教授。其实验室的2名成员为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即第一作者Magdalena Przybycien-Szymanska,在读博士生;以及Roberta Gillespie,助理研究员。(译员:香草吗啡)
来源: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11/101115131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