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日前在线发表评论文章,称全球60个国家的422位学者经过2轮问卷调查和筛选,最终确定了目前有关精神、神经和物质使用障碍的前40位巨大挑战。物质使用障碍指烟、酒、药物依赖。精神分裂症、抑郁、癫痫、痴呆、酒精依赖及其他物质使用障碍构成了全球疾病负担的13%,超过了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但在全球范围内,物质使用障碍均缺乏有效预防与治疗。作为参与上述文章的该学术顾问委员会唯一中国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黄悦勤教授表示,在全球精神健康目标中,中国任重道远。
黄悦勤教授表示,关于构成我国物质使用障碍的主要疾病,目前尚无权威性的全国最新官方数据。根据以往区域性调查结果、按照患病率由高到低,目前我国精神障碍的大致排序为:①抑郁障碍,②惊恐障碍,③强迫症,④精神分裂症,⑤酒精相关障碍,⑥原发失眠症,⑦创伤后应激障碍,⑧阿尔茨海默病,⑨双相情感障碍,⑩物质使用障碍。至于文章中列出针对物质使用障碍的现有25项挑战(共40项),我国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
专家称,精神障碍因其日益突出的疾病负担而备受全球关注,我国尚无全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的权威性科学数据,精神卫生的发展现状存在着现有精神卫生资源相对于实际需求远远不足和精神卫生服务利用率过低及资源浪费现象的突出矛盾。在以往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中,多侧重于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相对忽略预防医学研究。
黄悦勤教授说,在新世纪追求身心健康的大前提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掌握我国精神障碍的疾病负担,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调查全国社区人群中各类重大和常见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共病和残疾情况,及其时间、地区、人群分布;获得精神障碍疾病负担的权威性科学指标;探讨与精神障碍相关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建立高质量大样本的人群精神障碍患病与遗传资源库,进行常见精神障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探讨发病机制及生物学标记物,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对精神障碍发生的交互作用。期望未来我国精神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力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为国家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以利于精神障碍的早诊早治,降低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