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的不是哈7,是回忆

tinyfish

关注站内信

1 楼

新闻事件: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于今年7月15日全球首映(我国大陆地区8月4日上映),其人物宣传海报上写着“7月15日,一切都将终结”,至此,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也意味着相伴影迷十年的魔幻之旅将终结!正邪对决的大结局受到了影迷们的强烈关注,本片票房成绩也全面飘红。同时,由于相伴十年的哈利波特终于要说再见了,这也引发了众多影迷的不舍和感叹。

心理解读:

   十年前,一个戴着眼镜、会骑扫帚的小男孩将观众带到了霍格沃茨的神奇世界里;十年后,看着闪回画面中哈利由小男孩慢慢变成了男人,回忆着魁地奇、学院帽、有求必应屋、魂器这些词语,影迷们仿佛也在重温着十年来自己的成长;为什么一部电影能带给影迷们如此深刻的体验呢?
         

聪明的观众们都知道电影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不存在的,但为什么很多观众还是不能自拔地和剧中人物共情呢?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电影故事中主角的命运引发观众强烈的好奇时,观众会在一定程度上“抽离”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融入剧中人物的故事,这种“卷入”程度越深,观众们就越能很好的享受电影。这种现象被称为“观众和剧中人物的认同”。研究发现,相比于其他题材,观众最容易和科幻故事中的主角产生认同,这是因为科幻情节往往与现实世界的抽离程度最大。
       

这就使得在看完《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第一集后,影迷的心便紧紧和哈利连结在一起,哈利的父母是怎么死的?哈利有没有打败伏地魔?这些问题萦绕在影迷的心中,影迷仿佛感受到了哈利的心情,随着剧中人物一起思考。
       

 了解了这样的心情,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众粉丝纷纷表示“哈7不看都要给五星”了,因为哈利和他的朋友们俨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告别哈利,也就是告别童年;影迷们看的不是哈7,是回忆。
        

 不但是回忆,而且是一群人的回忆!没看过哈利波特的人显然不能明白“麻瓜”等“术语”是什么意思。哈利波特故事中的各种术语、地名、咒语等专有名词仿佛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有自己的“语言”,了解这种语言的人可以自由的交流,大家仿佛加入了一个象征性的群体,相互之间达到“群体内认同”,从而获得归属感。
       

“我最喜欢格兰芬多”,你能听懂这句话的意思吗?如果对方给出肯定答案,那么两个人的心理距离立刻就近了。这种“象征性群体”看似是虚拟的,然而很多个“象征性群体”的交集便组成了实实在在的“80后”、“90后”群体,所以说霍格沃茨和一代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影响着一代人的回忆。
       

 另外,心理学家还指出,对于青少年来说,与故事人物的认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社会化、更好的学习道德准则。通过哈利波特的故事,孩子们理解和认可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价值观念;可见一个好的故事不但能陪伴孩子度过童年,还能帮助孩子成长!
 
 转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11-08-12 10:43 回复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