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新一项研究指出,手机已经融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每位手机用户平均每天必须查看手机34次,有时频率可高达每10分钟1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用户通常是出于“潜意识”查看手机,并不是刻意去从事这些行为。一般而言,查看一次手机不会超过30秒,这其中还包括只是单纯的将屏幕锁打开或者是链接到手机的任一程式。有专家认为,过度查看手机容易让人们失去思考的动力。
虽然手机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但过分依赖不可取。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手机强迫症”就找上你了。症状严重者,应将手机放置离自己远一点的地方,或到医院治疗,以免罹患“科技病”。
据医学上的定义: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简称强迫症。强迫症是以重复出现、自知不必要而又不能摆脱的强迫动作和令人深感的焦虑,主观上力图对抗,结果反而愈演愈烈的强迫思维为主要表现。具体到“手机强迫症”,专家认为,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无论是在公交站、办公室,还是其他公共场合,虽然一个铃声响起之后,大家都司空见惯掏出手机,来确认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手机在响,但其中有些人并非我们看到的这么简单。他们不仅是手机有动静时进行确认,在没有铃声时也会情不自禁地频繁掏出手机检查。
中度:表现为不停的掏手机、放手机,听到一点声音就以为是手机在响,就必须盯着手机的屏幕;有时不管手机响不响都会时不时扫上一眼,唯恐有电话漏接,如果发现有“未接电话”字样就会极为抑郁和痛心。
重度:如果这些情况任其发展就有可能发展成为重度,患者如果一段时间没接到电话或是短信就会焦虑、犯嘀咕,严重的出现幻听、幻想。如听到一点声音比如闹钟、微波炉、洗衣机的铃声都会怀疑是自己的手机在响,并影响日常行为活动。
“手机强迫症”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对身边不稳定因素的一种焦虑情绪,是生活环境、工作压力的一种投射。由于现在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所以习惯性地对手机过分依赖。若手机长期处于“待机”状态,强烈的心理暗示会诱发“幻听”。因此“手机强迫症”是由手机引发的一种心理疾病。
据了解,近年来在不少心理门诊,深受“手机强迫症”困扰的患者有增长之势。从目前问诊情况来看,一般来说,该类患者会表现得烦躁不安,做事总是匆匆忙忙,还伴有心慌、心悸、脸红、出汗的现象。从事营销、商务、信息等高强度职业的白领更容易患上这种心理疾病,且更多的是中青年人。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患上了“手机强迫症”。其实,只要手机使用者留意自己的行为,如“手机强迫症”是偶然出现,时间短、程度轻,一般并不影响人的健康和生活,可通过调整工作、生活节奏或经常更换舒缓柔和的手机铃声等方式,为自己心理减压。手机的用途尽量控制在基本使用功能以内,不要过分用手机玩游戏、看小说,自觉学会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面对社会的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应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另外还可以多进行户外体验活动,例如:散步、运动、听音乐、打篮球等,培养多方面的爱好,更好地缓解压力。
如果患者持续出现严重的幻觉,手机已成为自己生活、工作中一种无处不在的压力源头,建议最好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