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门诊常常可以见到保守,固执,过度理智的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他们来求助的原因往往是患了神经症或者心境障碍,仔细询问成长经历可以发现患者的家庭里往往充斥着浓厚的儒家气氛,经过临床观察和查阅专业书籍,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强迫性人格障碍同儒家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先谈谈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CCMD-3关于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的诊断标准如下:
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男性多于女性2倍,约70%强迫症病人有强迫性人格障碍。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疑,及过分谨慎;
②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的活动作出计划并不厌其烦;
③凡事需反复核对,因对细节的过分注意,以致忽视全局;
④经常被讨厌的思想或冲动所困扰,但尚未达到强迫症的程度;
⑤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不顾个人消遣,及人际关系;
⑥刻板和固执,要求别人按其规矩办事;
⑦因循守旧、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
人格的形成包括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形成一方面与遗传因素有关,一方面与后天的培养有关其中,遗传因素是性格的自然前提,在此基础上,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有资料提示: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在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度方面明显低于正常,这与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相一致。有研究提示,新教倡导伦理,情绪限制,是强迫人格的温床,中国文化与强迫人格的关系尚未见报道。许多心理学认为,从出生到5,6岁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这个阶段的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生活.从教育的顺序上来看,也是首先是家庭,然后才是学校教育。如果这个阶段的家庭中充斥着不健康的气氛,那么这种气氛可能会伴随患者终生。
儒家文化究竟有什么特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清朝末年和五四时期的学者倾向于贬低儒家文化,近年来随着儒家文化圈里的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学者们对儒家文化的评价有所改善,趋于中性,既谈到了儒家文化的优点又谈到了儒家文化的缺点。笔者抄录的儒家文化特征如下:
① 崇尚古代。
② 道德至上。
③ 重视教育。
④ 宁要人治或德治,而不要法制。
⑤ 接受多元文化的精神和哲学权威。
⑥ 提出和推动“仁”和“礼”的独特概念。
笔者认为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与儒家思想特征的②③⑥高度一致,分析如下:
1,道德至上,社会性压制生物性。
儒家有强烈的用社会性压制生物性的倾向,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早期的儒家在这方面还不太极端,也同意“食色,性也”这样的提法。到了宋朝,出现了“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极端提法,翻译成现代的说法就是“理智战胜情感”,这样的说法在当代中国的某些家庭中还是很有市场的。强迫人格患者道德水准高,对于人类正常的情欲往往不予接纳,倾向于对于一切事物都以是否符合道德来判断;他们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情感限制,将各种情感压抑到潜意识中,为人处世缺乏感情,唐秋萍等发现述情障碍与强迫症状有高度的相关性。一些强迫人格患者认为自己见了漂亮异性有性幻想是“邪恶”的,坚持同自己的性幻想作斗争,结果患上了强迫症,多年不愈。强迫人格患者极力压制感情,说话往往不带感情色彩,即使是遇到很值得悲伤的事情也面无表情甚至面带微笑,他们可能以“理智”自豪,但是常常出现莫名其妙的焦虑,抑郁,躯体不适。
2,过度强调血缘亲情和礼仪尊卑。
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慈子孝”。这样的伦理观本来是对上级和下级,长辈和晚辈都有约束力的,他也说过“事父母几谏”这样的话,但是最终并没有说清楚如果父母当得不好子女该怎么办。到了宋朝,出现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样的更加偏激的说法。强迫人格患者的父母往往也是有若干人格问题的,子女往往感受到了父母病态人格对自己的伤害,但是如果家庭里提倡宋朝儒家的家庭伦理,子女将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负性情绪,最终可以发展为强迫症。笔者遇见过一些强迫症患者认为父母对自己很好,自己也是很有孝道的,对父母绝对没有任何怨恨情绪,现在的问题是自己总是担心自己会杀死父母。仔细询问病史可以发现家庭内部人际关系有很大的问题。
3,“推己及人”的伦理核心。
孔子说做人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儒家伦理“仁”的核心。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该有良好的共情能力,能够意识到别人的好恶同自己的好恶是不同的,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尊重他人的好恶。“推己及人”的中国父母很缺乏共情能力,用自己的好恶来设计子女的生活,给子女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包办婚姻”就是典型事例,连鲁迅这样的文豪都不能避免被伤害。笔者在做家庭心理治疗的时候常常听到患者说:“我的父母按照他们的方式来设计我的生活,这样就毁了我,还说是为我好!”。而患者的父母流着眼泪说:“我们把我们的一切都给了他了,可是得到的除了埋怨还是埋怨!”听到这里,笔者的眼圈也湿润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文化圈子里,都面临着相似的人生困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Jaspers说过:“暴君统治下的民众往往比暴君更为残暴”,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患者往往会认同这种做法。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权力欲,控制欲,常常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4,高成就动机,圣人崇拜。
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内圣外王”,从反对贵族制度,提倡平等的角度来看是有合理性的。这种观念导致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只要考试成绩好就能当官,就有出息,否则即使家财万贯也没有多少社会地位。当官,有成就,受人崇拜的愿望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成就看得无比重要,对于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娱乐,交际,感情看得无所谓甚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就是一种“神经症风格”了。强迫人格患者往往有过度献身学习工作的倾向,在没有出现明显症状以前往往是学习尖子,这容易造成精神紧张,甚至诱发心身疾病和神经症。
5,性善论,不能面对人性的阴暗面。
虽然荀子有过“性本恶”的说法,但是中国人最终还是接受了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其实人性中有善的方面,也有恶的方面,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一个老实人也可以出现贪婪或者淫荡的想法,只要不付诸行动就不能说是“不道德”的,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三省吾身”,想让自己绝对纯洁,对性欲,攻击性,对财富的渴求一概排斥,越是反省越是发现自己“不道德”,最终出现强迫,恐惧,抑郁,焦虑等症状。
总之,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某些内容与强迫性人格障碍有着内在的联系,有这类思想的父母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把这类思想传给子女而提高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发病率。
如果是这样,儒家文化是否就是一无是处呢?我们是否应该彻底抛弃儒家文化呢?新儒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他们承认儒家思想有若干不足,放弃”推己及人”的做人原则,改为提倡对人的尊重,其实儒家思想里既有自我中心的一面,也有尊重其他文化的一面,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宗教战争就是明证。放弃圣人崇拜,提倡平等,不对个体提出过高要求。
另外,中国人2000年来一直有多种文化并存的传统,主要表现为儒表道里,儒道平衡,此外还有佛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如果只继承儒家思想不继承道家思想难免偏颇。儒家认为人应该有所作为,也可以有所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最高理想;而道家则认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投入与超脱”是中国价值观的两端,投入的内容有个体差异,过度投入容易导致神经症和心身疾病,过度超脱不利于适应社会.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往往对工作学习过度投入,对娱乐交际过度超脱.湖南的杨德森创立了道家疗法,昆明的李孟潮提出了“儒道平衡疗法”的概念,这些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内解决这类问题的尝试。
此外,引进精神分析一类的西方学说,勇于承认并接纳人性中的恶进而达到现实中的善也是一种可贵的尝试。
进年来德国的心理治疗师在中国大力推广他们的技术,尤其是精神分析,这对于需要“补课”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必需的过程,但是也应该看到两国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照般照抄未必处处符合中国的国情。人性中有普遍的一面,这是由一万年来人类的基因所决定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民族也能彼此欣赏对方的文艺作品就是明证。人性中也有具体的一面,这是由具体的文化,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所决定的,提倡“泛性论”的经典精神分析到了性混乱的当代已经没有多大的市场了,研究早期亲子关系对人的影响的客体关系学派成为了当代精神分析的主流。中国人的理智和情感没有完全分化,精神分析学派关于”超我”“本我”的说法不完全适合中国人,儒家的”仁”就包含了不少情感内容,道家哲学里也有不少治国思想。人格障碍的病因有生物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生物学派的医生可能会觉得研究心理障碍和文化的关系很古怪,但这对于文化人类学家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笔者仅就强迫人格的文化病因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也算是一种心理治疗本土化的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