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公众教育的得与失

韩主任

关注站内信

1 楼

                                  http://webres.medlive.cn/upload/000/044/777 

目的:反思以“精神障碍是脑的疾病”为主体的公众教育的效果和不足。

 

方法:复习中外文献,以美国1996年和2006年两次人群调查的结果比较(NSS-R)为主,结合其它资料,分析10余年来公众对精神卫生知识和态度的变化。

 

结果:美国于1996年和2006年,分别对具代表性的公众样本进行了调查。比较两次调查的结果,有如下主要发现:(1)10年间,公众对精神障碍的认识有了提高,对提供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酒依赖病史摘要,有更多的人认为他们是病态;(2)更多的公众,将以上病例归因于神经生物学因素(脑内化学物质或遗传);(3)有更多的公众认为,他们应该去看精神科,应该应用精神药物治疗;(4)10年间,公众与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距离(如不愿和他们做邻居、做同事)以及认为精神障碍患者有伤害自身或他人危险性的态度,有些项目甚至较前更差;(5)以上认识和态度和神经生物学归因呈正性相关。其它各国,如英、法、土、俄、蒙和我国的类似调查,与上述结果大致相仿。

 

结论:以“精神障碍是脑的疾病”为要点的公众教育,确实有助于知晓率和治疗率的提高,但对于消除/减轻精神障碍的“污名感”/病耻感,以及公众对他们的歧视,则并无帮助。

 

讨论:要了解目前精神卫生宣传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要发展和完善宣传教育策略;更重要的是要有我国自己的资料和前瞻性研究,检验、评估和改进公众教育,以冀取得更好的成效。

作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张明园

2011-09-25 12:57 回复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