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SD神经影像学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PTSD的发病机制至今没有定论,利用现代的脑影像学手段来探讨PTSD患者大脑的病理改变是最近二十余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它对于研究PTSD的病理机制、确定诊断的生物学标记、评估疗效与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应用PET、SPECT,还是fMRI的方法,在PTSD患者脑功能和脑结构方面的研究结果比较集中的发现是患者的海马与海马旁回、杏仁核、内侧前额叶区域(mPFC,包括前扣带回、前额叶框回、前额中部皮层等脑区)存在某些异常,有些作者因此提出PTSD的前额叶、杏仁核以及海马环路。前额叶调控着杏仁核对恐惧刺激的过度反应,前额叶功能减弱时,对杏仁核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减弱,导致杏仁核对恐惧性反应的过度增强,而海马本身的损害以及与之前额叶、杏仁核之间联系的失调则主要参与了PTSD患者的陈述性记忆的损害过程。
然而,PTSD患者这些脑区神经影像学的改变依然存在许多未知的问题。例如,如何看待这些影像学的改变与神经解剖学的关系?相比其他精神疾病,PTSD的脑区改变有无特异性?它们是疾病发生的脑病理基础还是精神创伤导致的后果?这种神经影像学的改变与患者的临床表现、预后、个体社会心理特征、干预的时效性有何种关系?目前都没有肯定的结论。
因此,虽然脑影像学研究是寻求PTSD生物学标记的重要方法之一,值得关注和深入。然而,对于这些问题,在研究中需要科学家仔细甄别、分类研究。
作者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 李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