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张伟教授在PTSD的专题报告

小马哥

关注站内信

1 楼

5.12地震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研究

      项目组从多层次、多角度、多种人群及不同震后伤害分类等方面,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的理念和模式,不仅为“5.12”汶川地震灾区和玉树灾区提供了心理干预的技术、方案和人才,也为今后灾后心理援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创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无线可移动实时脑电记录与分析系统,实现了远程、异地监控个体身心状态的功能

      项目组创建的该技术采用了脑活动监控、生物反馈技术、脑电技术等方法,实现了远程、异地监控个体身心状态的功能,并给予反馈的目的,同时通过便携式、随时可向站点发送信号的移动终端实现生态环境下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可有效调控受灾群众的身心状态,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

      2. 原创性地提出了“灾难后的心理原始化回归”、“最近发展区原则”及“一线两网三级服务模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项目组在灾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灾后心理干预的基础理论即“灾难后的心理原始化回归”和灾后心理援助的“最近发展区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灾区救助网络,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及干预,发展了基于身心放松和积极情绪增进的灾后心理援助技术,以及书法治疗和太极拳等特殊社会文化干预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创造性地探索并总结了灾后社区心理重建的“一线两网三级服务模式”,提出了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和重建的时空九方格模型。

      3. 创新性地提出了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PTSD发病机制中的交互作用理论,对PTSD预防及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组完成了汶川地震灾区共近20000个体的PTSD临床评定,收集了PTSD患者DNA样本548余例,正常对照659例,初步对31个经典神经递质及神经发育相关基因进行了遗传易感性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PTSD发病机制中的交互作用理论。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四川汶川地震受灾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儿童PTSD的患病率为2.5%,成人为4.5%,女性、社会支持低、警察和认知评分高是PTSD的高危因素,头发中皮质醇水平对PTSD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上述研究成果不仅对今后同类PTSD的分子遗传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探索,还将对掌握我国重大灾情后应激状态下的国民身心健康状况的基本数据、预警预测PTSD的发生率、探索PTSD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措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4. 针对伤残及青少年等地震灾害重点人群,建立了适合本土化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方案,已在玉树地震中得到了应用

      项目组对地震灾害重点人群(伤残、青少年等)的心理干预适宜技术进行了研究,选用合理的研究工具,动态评估了上述人群的心理特点,获得了灾后上述人群心理动态变化及各种精神障碍的演变过程;结合灾区多民族特色、当地文化背景,采取了适合当地文化的、本土化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降低了PTSD等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培训了大量灾区的医护人员、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编写了《灾后本土化心理干预指南》,该指南应用前景广阔,可针对灾害后伤残、青少年等特殊灾难群体进行心理干预,有效地减少与应激相关的心理障碍的患病率,改善生活质量和应对方式;上述成果已在玉树地震中得到了应用。

      5. 针对灾区学生、教师、家长的特点,建立了适合中小学校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案和操作手册,并在四川推广运用

      项目组对灾区学校学生、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从发展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学校管理出发,获得了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角度、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角度、接受教育的学生的角度、学生的家长的角度等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技术和方法,促进了中小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了灾后PTSD和其他心理问题的发生,培训了一大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了《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实务》、《灾后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魅力彩虹——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班会课教案集》。

      6. 建立了PTSD数据库、居民心理健康状态动态数据库、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动态数据库,制定了有中国地方文化特色的综合培训模式和大型灾害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和管理体系,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分别在教育、卫生系统建立了多级心理危机防治网络模式。对掌握我国重大灾情后国民身心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的基本数据、探索心理问题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措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011-09-25 16:07 回复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