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使用最为普遍的眼底镜是直接检眼镜,其使用方法较为简单,但是全科医生在使用眼底镜时也容易遇见一些问题,如无法看见瞳孔或稍加移动就找不到瞳孔、找到瞳孔但无法看到眼底以及能看到眼底但无法窥及周边视网膜等。为了帮助全科医生克服以上问题,更好更快地掌握眼底镜的使用方法,本文将简单介绍眼底镜使用的注意事项及技巧。
第一步
检查应在暗室环境中进行;若检查者本人戴有眼睛,需取下眼镜检查;对年纪较大或需要详细检查眼底的患者,条件允许时检查前最好散瞳(排除散瞳禁忌证)。检查右眼时,右手持镜,站于患者右手边,用右眼观察,同法检查左眼。
第二步
眼底镜上的轮盘可调整度数,初学者检查前需练习单手持镜,将眼底镜紧贴在鼻梁近内眦部或额头(调整在适用于自己的最佳位置,开始时务必贴紧面部),使视线能够顺利通过小孔,并用单手食指调节轮盘,增加或减少度数,此步骤需熟练掌握。
第三步
首先使用侧照法检查屈光介质有无浑浊:手持眼底镜,方法同第三步,距离患者眼前10~15 cm,将轮盘调至“+12D~+20D”(即黑色刻度8或10),查看角膜和晶状体,然后用“+8D~+10D”观察玻璃体。
正常时观测到瞳孔区呈现橘红色反光,若红色反光中有黑影出现,嘱受检者转动眼球,若黑影移动方向与眼球运动方向一致,表明浑浊部位在晶状体前方;若移动方向相反,则表明浑浊在晶状体后方。
第四步
由于每个人屈光度数的不同,要看清眼底需调节眼底镜上的轮盘,而大多数人由于近视或白内障原因,屈光度多为负,所以开始检查时,一般先将轮盘调节至“0”刻度,然后向红色方向旋转。
第五步
检查眼底时,嘱咐患者平视正前方。由于眼底镜遵循了“三点一线”原理,如同打靶一样,初学者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未将眼睛、眼底镜检查孔与患者的瞳孔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而看不到眼底。
为了便于将三点置于一条线上,检查者手持眼底镜(手持方法如同第二步),然后将中指的背侧面贴住患者的面部(也可将小拇指伸直,或将弯曲的中指微微隆起),将眼底镜“架”在患者的面部,使眼底镜的光线从眼睛正前方偏颞侧方向投射至患者瞳孔处。此时需保证“架”起眼底镜的稳定性,然后将眼睛移动到眼底镜处观察,方法同第二步。
第六步
检查顺序一般为:视乳头、血管、视网膜和黄斑。若能看到眼底,首先入眼的多数是血管,此时沿着血管,向管径增粗的方向移动视线,直至看到视乳头;接下来从视盘开始沿着4根主要的血管,按照颞上、颞下、鼻上及鼻下象限查看周边视网膜,必要时可嘱咐患者向上下内外各方向转动眼球;然后查看黄斑,将光线向视盘的颞侧(即外侧)略偏下方向移动,若看不到黄斑,可将光线调整至垂直于眼睛方向,嘱咐患者看灯光,光线照射处便是黄斑。
眼底镜的使用较为简单,但是若想熟练掌握,需要多加练习。直接检眼镜是眼底检查最常用的工具,熟练掌握其使用技巧,对眼底疾病的早期发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马明明
更多阅读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眼底镜主要有2类,分别为直接检眼镜和间接检眼镜。
直接检眼镜:可以产生竖直的(非颠倒)约15倍左右大小的眼底像;
间接检眼镜:产生倒置的、2~5倍大小的眼底像。
两种检眼镜的特点、主要区别:
直接检眼镜使用要点
♬ 若要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改变时,应在无赤光下观察。
♬ 检查结束时,应将检眼镜的转盘拨到0处,以免转盘上的镜片受到污染。
♬ 直接检眼镜观察范围小,屈光介质浑浊可影响眼底的观察。
♬ 怀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或前房浅者,散瞳时要格外谨慎,以免导致闭角型青光眼发作。
♬ 对于高度屈光不正者,直接检眼镜检查较为困难,可应用间接检眼镜进行检查。
♬ 直接检眼镜不适用于以下患者:① 屈光介质明显浑浊者;② 瞳孔明显偏小者;③ 急性结膜炎时不宜检查。
转载自中国医学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