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穿刺病理不难。若是肾内科医生经过半年-1年肾病理的培训,抛开执业范围要求不讲,那我觉得应该是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肾病理医生的。与外科大病理不同,肾病理相比之下要简单很多,80%以上的病例都是大家所熟知的那10种以内的病理类型。
关于参考书:国内大概有四本肾病理方面的专著,邹万忠教授的肾活检病理诊断图谱,肾活检病理学;郭慕依教授的肾活检病理学;福州军区总医院的肾活检彩色图谱,我只看过前三本,各有所长,建议大家根据需要看一下。
废话不多说了,下面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列举一下常见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常见病理特点,临床特点从略,从大家都熟悉的“光镜,免疫(以免疫荧光为例,也可为免疫组化),和电镜”来说,力求大家都能明白。看大家需要,下次我会上传典型的病理照片与大家分享。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
1. 微小病变病
微小病变病光镜和荧光的检查是正常的,只有在电镜下,能见到肾小球足突广泛融合。
小孩子肾病综合征多是这种类型,但由于一般是只有激素耐药或肾炎型NS才会去穿,所以还要注意鉴别其他的疾病,比较常见的是小儿的IgA肾病。
2. 系膜增生性肾炎,以IgA肾病为例
IgA肾病是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能占到肾穿病例的近半。特点是免疫病理即可诊断,具体说来就是如果是IgA免疫荧光的结果符合,就多应考虑IgA肾病了。荧光特点是以IgA为主,多伴有C3沉积,可伴有IgG沉积。当然,光镜中可见到系膜增生,电镜下可以见到大块的电子致密物沉积。
3. 膜性肾病
中老年人的NS一般为此类。与IgA肾病相似,免疫病理具有典型的特点。IgG沿毛细血管袢的明亮荧光,多伴有C3沉积。光镜下,基底膜弥漫一致性的增厚,但这对初学者可能不好掌握。我的感觉是基底膜变得有些僵硬感,毛细血管腔变得很圆。电镜下是肾小球基底膜上钉突形成。
4. 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
这一型很有特点,无论是从临床还是病理。原则上,只要能见到一个节段性硬化灶,除外其他已知病因,就可诊断原发FSGS。电镜和免疫荧光都不特异,但如果有明亮的IgG和IgA沉积的话,是可以除外FSGS的。
说到这里,想到一个很重要的补充。除了FSGS外,其他的均是弥漫性病变,就是说要有半数小球以上所具有这样的病理改变。比如,在10个肾小球里,只见到一个肾小球有系膜增生,那么要诊断为局灶性肾炎而不是系膜增生性肾炎。
5. 急性肾炎
特点很典型,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增生明显,肾小球体积变大,细胞增多。但有时在发病晚期,细胞增生不明显,仅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是IgG和C3肾小球内沉积,典型特点是星空型和花环型。电镜可以见到驼峰--比钉突体积大很多,位置相似。
6. 膜增生性肾炎
顾名思义,兼有膜性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炎的特点。即,系膜增生,毛细血管壁增厚,双轨形成。免疫荧光特点不是很典型。电镜下能见到系膜插入现象。
7. 硬化性肾炎
硬化肾小球半数以上,间质弥漫纤维化和炎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无特点。电镜下为硬化的基质成分,运气好的话,能够从残留的特点比如钉突等来判断进展为硬化之前的病理类型。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1. 狼疮性肾炎
最有意思的一种,在光镜下可以从正常的肾小球到严重的硬化性肾炎。简要介绍分型吧,一到六型分别是轻微病变型,系膜增生型,局灶阶段型,弥漫增生型,膜型,硬化型。其实每个名称,都几乎把病理特点告诉了我们。轻微病变型--正常,系膜增生型--类似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阶段型--类似局灶性肾炎和FSGS,弥漫增生型--类似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型--类似膜性肾炎,硬化型--硬化性肾炎。
免疫荧光有鲜明的特点--满堂亮,即可以见到多种甚至所有检测指标的阳性
2. 糖尿病肾病
光镜为基底膜增厚,但是细胞不增生,这点很重要。典型的改变是K-W结节,特点是细胞围成一圈,中间是增生的系膜基质。免疫无特点。
3. 血管源性肾病
比较难,提示一点吧,那就是一定要分清玻璃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的区别,能够做到这点,会减少很多误诊。
图1:微小病变病
特点:A:光镜正常;B:荧光微弱IgM沉积(注:IgM分子量较大,可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非免疫复合物),微小病变并多为阴性,由于阴性结果不拍照,举一个IgM阳性的例子。C:电镜足突广泛融合
A:HE,正常肾小球
B:免疫荧光,IgM微弱沉积,无诊断意义
C:电镜显示足突广泛融合,及正常足突的形态消失,就像“融化”了一样,如箭头所示。注,足突融合并不是微小病变特有的,只有在光镜和免疫正常下,足突广泛融合才支持为微小病变。此外,除了经过激素治疗的病例外,足突融合是广泛的。
图2.IgA肾病
A:光镜显示系膜增生,一般判断系膜增生可以从系膜细胞数目和系膜宽度来判断,分轻中重三度,不细讲。
B:IgA免疫荧光,呈系膜区分布,看到这样的图像可以大胆诊断IgA肾病。(排除狼疮的满堂亮)
C:电镜下,大块电子致密物沉积。像这样比较典型的比较少见,多为大小、数量不等的电子致密物沉积。
A:HE,系膜轻-中度增生,箭头所示。
B:IgA阳性,系膜分布,可以打+++,不用再解释很多了。
C:电镜显示大块电子致密物沉积,即为荧光下的IgA免疫复合物
注:此例足突是正常的,可以与微笑病变的足突融合想比较来看
图3:膜性肾病
A:光镜可显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均匀一致性增厚,管腔变得很圆。打个比方,正常的毛细血管袢基膜像丝绸般柔软,而膜性肾病,顾名思义,毛细血管袢变得像橡皮管一样。意会哦
B:免疫荧光,特点很突出,一定是IgG为主的,沉积在毛细血管壁,呈颗粒状,三点均不可少。
C:电镜特点也很突出,即毛细血管壁足细胞侧,电子致密物沉积,随着病程的发展,电子致密物可以被新生的基膜包被,吸收等,可见不到典型钉突,也因此电镜下,膜性肾病可分为四期,不展开。
A:毛细血管壁均匀一致增厚,较典型,可以微小病变和IgA的图像相比较
B:IgG,免疫荧光,可打++++,很难见到比这张更典型的了,不用再解释太多。
C:电镜下,基膜足细胞侧电子致密物沉积,如短箭头所示。钉突形成,如长箭头所示。
解释一下:钉突是电子致密物之间的基膜成分,而非电子致密物。
此外,这一例也有足突广泛融合,因此可说足突融合非微小病变所特有。
图4 急性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其实这一病理类型是很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者多为此,但由于急性肾炎自限且多为小孩,非肾穿适应症,所以在肾穿病理中,急性肾炎并不多见。
A: HE,可见多个(>5)中性粒细胞浸润。注:一般穿刺时,病程已进展一段时间,不易见到明显的细胞增生、小球增大的现象,但中性粒细胞浸润(箭头所示)仍具有诊断意义。
B:C3免疫荧光,星空型,很漂亮。IgG因病程而消失。
C:电镜,箭头示驼峰,是急性肾炎最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改变。持续时间长,不易退去。
注:与膜肾的钉突不同,驼峰比较孤立,但体积大,不进入基底膜
图5 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
这是很时髦的一种肾病,认识不清。一般认为它是有微小病变进展而来,但预后较前者差。
病理改变很有特点,那就是像名称中的一样局灶(<50%)肾小球,节段(<50小球体积)的硬化灶,现可分为五型,顶端型、门型、细胞型、塌陷型和非特殊型。一般发生在皮髓质交接处,原因可能与弓形动脉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关。诊断的要点是,“哪怕是只见到一个节段性硬化,排除其他可能”,免疫荧光无特征,但记住,免疫荧光不能为IgG、IgA明亮阳性。这一型的诊断是比较困难的,漏诊、误诊较多。
A:HE,节段性硬化。肾小球一半硬化,一半正常,是为节段性改变。
B:IgM免疫荧光阳性,意义类似于微小病变。
电镜:只具有鉴别诊断和辅助诊断的价值,可以见到节段性硬化灶的超微结构,即为增生的基质成分。
图6 新月体肾炎
新月体肾炎是弥漫性病变,就是说一定要大于50%比例的肾小球出现新月体才能诊断。
光镜的表现类似:新月体形成,可分为细胞型、细胞纤维型和纤维型新月体
免疫病理:根据免疫病理,可以分为三类,抗GBM肾病,循环免疫复合物型,和寡免疫复合物型
依次为,线性免疫荧光,颗粒性免疫荧光和无免疫荧光,对应三型。新月体部位呈纤维蛋白阳性。
电镜:可以看到壁层上皮细胞增生,两层以上就是新月体。
A:纤维性新月体,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袢受压
B:免疫荧光,纤维蛋白,显示新月体。此照片非作者所有,请勿下载
电镜表现为:基底膜破裂,纤维蛋白样结构沉积,不太好看懂,从略。
图7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膜增生与系膜增生仅少一个字,但二者的病理改变却相差很多。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从名称上看可以得知,它的病变包括膜+增生,膜是指基底膜,即基底膜增厚,双轨,这在系膜增生性肾炎是看不到的;增生,即系膜增生,含义同系膜增生性肾炎。此外,典型的膜增生,毛细血管袢可以呈分叶状,所以膜增生还有一个名字叫“分叶状肾炎”
免疫荧光与膜肾相似,也是以IgG和C3为主,但不同之处在于,膜增生会有系膜区的沉积,应是毛细血管袢-系膜混合型的分布,而膜肾是毛细血管袢的分布,大家可以仔细比较一下二者免疫荧光的不同。
再说一下膜增生的分型: 经典是分三型,根据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从里到外,一型位于内皮下,二型位于基底膜内,三型位于上皮下类似于膜肾。现在,二型已经单独划为致密物沉积病,为一种代谢性肾病,因此,膜增生现在只有两型了。
此外,特殊染色在诊断膜增生时有很大价值,后面会有介绍。
A:HE 毛细血管壁增厚与系膜增生同时存在,毛细血管袢呈分叶状改变。
切记:膜增生是弥漫性肾炎,局灶性的毛细血管壁增厚不能诊断此病,例如不能一见到双轨就诊断膜增生。
B:C3免疫荧光,系膜-毛细血管袢混合分布。
电镜: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系膜基质插入,新生基膜与基底膜构成双轨。这是膜增生最典型的改变,这张图很典型,一定要看懂。
介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最后一种,也是各种肾小球肾炎最严重的结局--硬化性肾炎
一般说,晚期肾病的病人是不需要做肾穿的,因为穿出来也是硬化肾,没有什么价值。很多时,硬化肾是无意中发现的。诊断主要靠HE染色,表现是多数(>75%)肾小球硬化,此外,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HE:白箭头指示硬化小球,黑箭头是正常小球,比例恰为75%,肾间质弥漫炎细胞浸润,纤维化。
免疫荧光,电镜价值不大
除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以外,其实还有很多种类,包括常见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狼疮;代谢性如糖尿病肾病,致密物沉积病;血管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显微镜型多血管炎;血栓性微血管病如溶血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字典等;遗传性肾小球肾炎如Alport综合征,薄基膜肾病,Fabry病等;肾小管--间质疾病如肾小管坏死,肾间质纤维化。当然,还有移植肾排异反应等等。
狼疮性肾炎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其诊断的依据不再赘述。
狼疮性肾炎是学习肾病理最好的材料,原因是,任何病理改变均可在狼疮性肾炎中见到。
光镜中,可以看到系膜增生,白金耳,苏木素小体等活动性病变;也可见到基膜增厚,节段性、球性硬化,间质纤维化等非活动性病变;
免疫:可以出现任何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阳性,满堂亮
电镜:免疫复合物可以沉积在任何部位,尤其以内皮下最常见,内皮下大量沉积的免疫复合物为“白金耳”的结构基础。A: HE:系膜细胞增生,基膜增厚。白金耳形成。箭头(注白金耳:wire loop,微生物实验挑细菌用的金属圈,火烧时呈现出的样子)
免疫荧光 ,同一病例,多个指标阳性
电镜:电子致密物广泛沉积
关于肾病理常用检查
1.光镜
(1) HE染色
重要性无需多言,HE是病理的基础。病理形态的描述都是以HE作为基础的。在此,只强调一点,那就是玻璃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的鉴别,很重要很重要。多数初学者,包括我自己,不能很好的鉴别二者的区别。在血管源性肾病如韦格纳肉芽肿时,血管炎导致的肾小球纤维素样坏死和肾小球硬化应该认真区分。
(2)特殊染色
特殊染色在肾病理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无力开展免疫和电镜的基层,如果能够很好的开展特染并能很好的阅片的话,对于大多数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可以诊断的。
PAS:染色特征是多糖和糖蛋白,呈粉红色,基膜和系膜基质均可很好显示,对于基底膜增厚,系膜增生,肾小球硬化等均可证实。
PASM:同样是与多糖和糖蛋白反应,由于银单质的生成,染色呈黑色。分辨率较PAS更高,能够良好显示基底膜的双轨,钉突等特征,对于膜肾的诊断价值很大
马松三色:顾名思义,墨绿色为核,蓝色为胶原纤维,猩红色为免疫复合物。后两者可以显示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和狼疮性肾炎,IgA肾病,膜性肾病免疫复合物沉积的范围和程度,需要强调的是,马松染色技术要求较高,不同试剂颜色显示会有差别,其中免疫复合物的显示需要仔细观察,容易漏掉。
2. 免疫病理
免疫病理在肾病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免疫荧光:因冰冻切片,无甲醛固定造成的抗原交联,不用做抗原修复,敏感性高;现免疫荧光多采用直接法,即只加一抗不需二抗,特异性高,假阳性低;缺点是结果不能长期保存荧光易淬灭,此外需要购买冰冻切片机,荧光显微镜等昂贵设备。
免疫组化:敏感性、特异性均不如荧光;可以长期保存结果,并且石蜡切片可以减少操作。
常用指标:IgG,IgA,IgM,C1q,C3,C4,纤维蛋白,四型胶原等
常见肾病的免疫荧光特点见之前的介绍
补充:四型胶原阴性对于alport综合征具有诊断意义
3. 电镜
电镜检查对于部分类型的肾病具有独特的价值。例如微小病变病,光镜和免疫都可以与正常无异,电镜具有特征性的“足突广泛融合”,因此可以说,微小病变只有用电镜才能明确诊断。薄基膜肾病,alport综合征等基膜变薄,厚薄不均,分层、断裂等现象也都需要电镜才能观察到。此外,对于罕见肾病如免疫触须病等,自然也只有电镜才能诊断。需要说明的是,电镜并非万能,对于大多数肾病来说,主要还是要考光镜和免疫做诊断。
谈“轻微病变”--病理形态几乎正常,或轻度病变不足以诊断特定类型的肾病
相信留意过肾穿刺病理报告的同仁应该对这个名词不太陌生,说一下我自己的体会吧。轻微病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微小病变病
儿童NS,光镜、免疫正常,在无电镜结果之前,应作此诊断
2.薄基膜肾病
家族性良性血尿,光镜、免疫均正常,无电镜结果之前,作此诊断。
3. 其他种类肾病发病的早期阶段
4.诊断确实很困难的情况,上海话叫“捣糨糊”
5.正常肾,须给病人交待。
补充一点:轻微病变的诊断,不可滥下,要承认部分轻微病变的诊断实质是一种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