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生命 远离自杀;爱护自己 保护他人

医行天下

关注站内信

1 楼

有关自杀的一些误区

对于自杀,社会上普遍存在许多不恰当的认识与误解。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和了解这些误解,并且在评价求助者潜在的自杀危险时,予以认真对待和仔细考虑。具体来说,有关对自杀的误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与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会诱导其自杀 事实上,应该提倡尽可能与有自杀企图或危险的人讨论自杀问题。与一个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可能使其产生被信任的感觉,他会不再感到孤独、绝望与无助,愿意花时间来探讨问题,以期重新获得希望与自控。

  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 事实上,多数自杀死亡者在自杀前曾经威胁过别人,或者对他人公开过自己的消极想法。

  自杀是一种失去理智的行为 事实上,从自杀者的角度看,几乎所有采取自杀行动的人都有足够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决定与选择。

  自杀者有精神障碍 事实上,仅有少部分自杀未遂者或自杀成功者在自杀前曾被明确诊断为患有精神疾病,而绝大多数是通过“事后回顾”而发现他们在付诸自杀行动前就存在严重的抑郁、焦虑或恐惧症状,有孤独、绝望与无助感,经历过被虐待、受打击、失恋或其他痛苦的生活挫折。他们是事发前并不能被发现有明显精神异常的普通人。

  自杀多次发生在家族中,具有一种遗传倾向 事实上,自杀没有遗传性,它是习得的或者是情境性的,即与后天环境因素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

  有过一次自杀想法,就会总是想去自杀 事实上,大部分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候都曾有过一闪而过的自杀想法或企图。不过, 大多数人能从短时的威胁中恢复过来,学会适应与控制,珍惜生活,使生活丰富多彩,免受自我冲突的危险。

  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威胁可能结束 事实上,自杀最危险的时候可能是情绪高涨时期,即严重的情绪抑郁经过治疗后,情绪有所改善,行为开始活跃起来的时候,患者更容易将自杀付诸行动。有学者提出,危险的自杀迹象往往出现在抑郁改善后出现的自杀“欣然”期。

  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出慷慨和分享个人财产,表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 事实上,大多数想自杀者在情绪好转后,才有精力开始做下一步的计划,如分配财产、修改遗嘱等。这是自杀的先兆,而非缓解的迹象。

  自杀是一种冲动行为 事实上,自杀有些是冲动行为,另一些则是在仔细考虑之后才实行的。

  6岁以下儿童不会自杀,7~14岁儿童自杀死亡的相当多 事实上,近10年来,儿童和青少年自杀率正在上升,年龄呈下降趋势。

  从心理动力和发展的观点来看,真正的儿童抑郁症是没有的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理论是错误的、片面的,或者至少是不正确的。

  儿童不可能理解自杀的后果与含义 不管这个学说是对还是错,但事实上每年都有儿童自杀未遂和儿童自杀死亡案例的报道。至于儿童的自杀与成人的自杀是否有异同,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认知发展和身体发育的角度看,儿童不可能成功地完成自杀计划 理论上这一观点看似合理,但事实上,大量有关儿童自杀数据的报道说明它是错误的。有学者认为,对于儿童的自杀或许有多种假设,但需要认识的是,部分家庭父母往往会用否定儿童自杀而用意外或疾病等借口来掩饰因家庭成员自杀所带来的社会歧视,或“面子上的羞辱”。

2011-04-03 15:15 回复

jishou

关注站内信

2 楼

回复 1楼: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选择自杀呢?好死还不如赖活着呢。。alt

韩少伟

关注站内信

3 楼

回复 2楼:

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流派也有不同的看法: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

自杀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人们对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有着深深的内疚感,甚至罪恶感,当严重到无法摆脱时,有可能选择自杀;

二是人们对外在世界、事件或他人的攻击性转移到内部,从而造成自杀;

三是人们内心的某种谋杀或伤害意图付诸实施,用自己的死让别人不得安宁或终生痛苦、后悔莫及。  

 认知学派认为

自杀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们对世界、对生活、对工作或学习的认知产生偏差,用完全灰暗的眼光来看待周围;

二是人们用狭隘的视野去看待生活,只看到了负面的方面;

三是人们对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无能无力,没有其他解决方法,别无选择,只能走向生命的终结。   

应用危机理论认为

自杀的主要原因:

一是发展性危机,这主要是在个人成长、求学或事业等发展过程中遇到危机。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大大小小这样的危机,所以它被看做是正常的。但有一些人就会跨越不了这些坎。

二是情境性危机,这主要和突发性事件或强烈的、灾难性事件联系在一起,如交通事故、疾病等。

三是存在性危机,这主要和人生目的、生活意义、工作意义等联系在一起。人们可能发现自己在这些方面没有答案,会产生空虚感、后悔感、无意义感等。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