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心理——读Sci Daily报道后的一点体会

shulin

关注站内信

1 楼
ScienceDaily 10.14发布新闻,称儿童特别容易相信他们被告知的事情。相关链接如下: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10/101014154755.htm

这使我联想起最近读到的《爱是一种选择》上面的相关内容。本书作者提到,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疾患的成人他们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与其原生家庭相关。书中提到“消极虐待”,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因为太专注于某些事物而无法满足孩子在情感上,心理上或物质上的需要。”这种虐待包括语言上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在很少说鼓励性话语的情况下,还可能出于各种原因对他们说一些消极的话,如:“你怎么这么没用?”,“你为什么老是给家里添麻烦”,“你太令我失望了。”这样的言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大人往往只图一时情绪发泄的畅快,而忽略了这些言语对孩子心理可能造成的长远影响。

正如新闻所报道的,孩子们特别容易相信他们所听见的事情。以上话语给孩子可能留下的影响就是,“我是一个不被爱的孩子”,“我确实很没用,因为妈妈就是这样说的,妈妈说的肯定没有错”......,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信心很容易被打击,无论他以后如何优秀,他也总觉得自己没用,没有自信。另外,孩子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他们自然而然地觉得自己该为身边的所有事负责,这包括父母的情绪,或其他造成家庭不和谐的问题。潜意识里,他们会天真地认为,如果我足够优秀,妈妈就会爱我了;如果我不哭不闹,爸爸就不会生气了;若有离婚问题的家庭,他们甚至会认为,如果我···,妈妈(爸爸)就不会离开了。这样一来,他们不但不能正确的表达出他们的情绪和感受,而且还可能为了承担他们不该承担的责任去做出努力(如拼命学习,拼命干家务,无限制地节食)等等,如果他们足够努力,却也没有办法改变现状,那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的产生,甚至产生生理上的疾病。

长大以后,这些潜意识的想法(也许他们长大了也未必能认识到有这些想法)会引导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的层面,很可能就有沉溺的表现,包括,过度的工作,电视沉迷,购物狂,严重的就包括酒精成瘾,药物成瘾等等。

其实每个人生下来都是需要被爱和接纳的,父母是能满足孩子爱的需要的主要途径。爱的表达的方式,据美国心理学家(详见《爱的五种语言》一书)分析说包括五种,即肯定的言语,身体的接触,热心的服侍,精心的时刻,爱的礼物。每个人接受爱或表达爱都大概会通过这五种方式体现,而对这五种方式每个人的反应也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如果一个孩子他爱的语言是肯定的言语,那送他礼物让他能感受到爱的程度就不如多给他一些夸奖和赞扬。那么,这又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

所以说,我们不能低估孩子的感知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可能超过我们所估计的。

今天看到这个资讯,有感动就写下了一点体会,语言不流利之处,还想见谅。
总之,关爱儿童心理健康,让我们从小事做起~~just be careful what you tell them~~
2010-10-15 17:11 回复

shulin

关注站内信

3 楼
多谢支持! 开心~~ ↖(^ω^)↗

以斯帖

关注站内信

4 楼
值得注意的问题~~~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