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vs肠外营养:选择正确的营养支持之路是治疗的基石​​

冬泽特医

关注站内信

1 楼

在临床治疗中,营养支持并非简单的“喂饱”病人,而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治疗手段,被誉为与手术、药物并重的“第三驾马车”。其中,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是两种最主要的途径。它们的正确选择与应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感染率、并发症、康复速度甚至生存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 核心区别:生理之路 vs. 代谢捷径​​

•​​肠内营养(EN):​​ 指经消化道(口服或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胃造瘘等管饲途径)提供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它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状态​​。食物刺激肠道黏膜,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肠道蠕动,维持着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和免疫功能的正常运作。

•​​肠外营养(PN):​​ 指绕过消化道,直接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包括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维生素、电解质等)的方式。它是一种​​代谢性捷径​​,在患者无法经肠道获取营养时“救命”,但同时也绕过了肠道的一系列生理过程。

二、 对比与选择:一场利弊权衡​

https://webres.medlive.cn/upload/001/534/346

 

三、 临床选择的重要性:“如果肠道有功能,就使用肠道”​​

国际临床营养界的黄金法则是:​​“When the gut works, use it!”(如果肠道有功能,就使用它!)​​ 。这一原则深刻体现了两种营养支持方式选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性。

1.​​维护肠道屏障,抵御感染的核心:​​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和细菌库。肠内营养能直接滋养肠道黏膜细胞,维持其屏障功能的完整性。一旦屏障受损,肠道内的细菌和内毒素就可能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引发致命的​​全身性感染(脓毒症)​​ 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肠外营养因无法提供肠道局部营养,长期使用会导致黏膜萎缩,增加这一风险。

2.​​影响临床结局的关键:​​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与肠外营养相比,合理使用肠内营养能:

•显著降低​​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降低​​医疗总费用。

•​​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3.​​分层与互补:并非完全对立​​

两者的关系并非“二选一”,而常常是​​阶梯式或互补式​​的:

•​​首选​​:只要患者胃肠道有部分功能,就应想方设法(如使用输注泵缓慢喂养)实施肠内营养。

•​​补充​​:当肠内营养无法满足全部能量需求(如<60%)时,可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SPN)。

•​​不得已而为之​​:只有当肠道功能完全丧失(如肠梗阻、严重肠缺血、高位肠瘘等)时,才将全肠外营养(TPN)作为唯一的营养支持方式。

总结而言,​​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抉择,是现代临床营养治疗的精髓所在。这种选择远不止于营养供给途径本身,而是对患者肠道功能、免疫功能、代谢状态和整体预后的深刻考量。做出最符合生理、最利于患者的决策,是提升治疗效果、保障医疗质量的重要一环。

12小时前 回复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