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 打包付费后,医院多做多亏、患者自费项目越来越多……这些困扰医院管理者的难题,其实有一个被忽视的解决方案——规范开展营养诊断与治疗。很多医院还没意识到,在 DRG 支付体系下,规范诊断和治疗营养不良,竟能实现医院增收、患者减负、医保规范的三方共赢。本文将基于最新政策文件,为医院管理者详细介绍这一策略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DRG 支付下,营养不良诊断的"含金量"
DRG 支付的基本逻辑:根据《国家医疗保障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分组方案》,医保按病种"打包"付费,超出部分医院承担,结余部分医院收益。关键是,患者自费项目也纳入 DRG 管理,如果全自费费用过高,可能导致医保不支付甚至倒扣。
营养不良诊断的价值在于它能显著提升 DRG 权重:
重度营养不良(E43)列为 MCC(严重并发症)
中度营养不良(E44)列为 CC(一般并发症)
这使得患者从"无 CC/MCC"组进入"伴 CC/MCC"组,DRG 权重提升 15-30%。实际案例显示:糖尿病患者无并发症时,权重为 0.5522;伴重度营养不良时,权重升至 0.7325,提升幅度达 32.6%。
二、规范诊断的"三必须"原则
根据《医疗保障基金结算清单填写规范》(医保办发〔2021〕34 号),要想通过医保审核,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 1:有明确诊断依据
体格检查:BMI<18.5kg/m²
营养筛查:NRS2002 评分≥3 分
实验室检查:血清白蛋白<30g/L(重度)或<35g/L(中度)
体重监测:近 3 个月体重下降>5%
必须 2:对本次住院有影响
入院 48 小时内完成 PG-SGA 或 MNA 评估
实施营养治疗(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每周监测营养指标
有营养科会诊记录
必须 3:病历文书完整
入院记录和首次病程记录营养状态
营养科会诊单和治疗方案
营养支持医嘱和执行记录
病程记录中营养改善情况
三、三方共赢的具体实现路径
对医院而言:建立标准化营养筛查和治疗流程,所有住院患者 24 小时内完成 NRS2002 筛查,高危科室 100%筛查。对 NRS≥3 分患者启动营养科会诊和个体化营养支持。
收益测算显示:每例患者营养治疗费用 3000-5000 元,DRG 权重提升可带来 5000-10000 元收益,净收益 2000-7000 元/例。
对患者而言:
营养筛查工具免费(NRS2002),常规检查纳入医保
使用医保目录内营养制剂,自付比例 10-30%
营养支持可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对医保而言:诊疗行为规范,避免虚假诊断,同时患者恢复更快,整体医疗费用更合理。
四、风险防控要点
切忌为提高权重而虚增诊断!无筛查评估即填写营养不良诊断、检查指标正常仍填写诊断,均属违规行为,可能导致:
不予结算该病例 DRG 费用
扣除 1-5 倍违规金额
影响医院年度考核和总额预算
控制自费比例,避免使用大量医保目录外高价营养品,导致医保倒扣。优先使用医保目录内肠内营养制剂,控制自费比例<10%。
五、四步实施路径
第一步:建立组织保障(1 个月)成立包含临床营养科医师、科室联络医生、病案室编码员和医保办管理人员的工作团队,制定营养筛查流程、会诊制度和质控标准。
第二步:开展全员培训(1 个月)培训医生营养风险筛查工具使用、营养不良诊断标准和 DRG 分组规则;培训编码员 ICD-10 编码和 MCC/CC 判定规则。
第三步:试点推广(2-3 个月)选择肿瘤科、消化内科、老年医学科等高危科室试点,监测营养筛查完成率、诊断填写率、DRG 权重变化和 CMI 提升等指标。
第四步:全院推广(持续)每月分析 DRG 数据,优化营养治疗方案,总结典型案例,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结语
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在真实临床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的营养诊疗流程,实现政策合规、医院增收、患者获益的三方共赢。不仅符合 DRG 支付改革导向,更能提升医疗质量,值得各医院积极推广实施。
来源:医学营养MNT
仅供学习,如有侵权,马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