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明确指出“推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治疗膳食的规范化应用。”
2022年,我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产业规模已突破13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500亿元。
近期,181款特医食品正式获批注册。
上述一系列信息意味着,自2015年特医食品列为食品安全法中三大特殊食品之一,在法律上获得“食品”身份以来,产业发展逐步驶入“快车道”。但同样特医食品的产业也面临着进不去医院,“近”不了患者,医生和患者认知度低等窘境。构建一套适用于医疗机构的特医食品合理使用评价技术规范很有必要。
5月25日,由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特殊食品分会筹备的《特医食品临床合理使用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制定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出席会议。
特食Sir在会上了解到,上述团体标准的主编单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等。北京协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国医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西部战区总医院、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和雅培、亚宝药业、若尧特医、费森尤斯、迈瑞生医药科技等为参编单位。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特医食品已经在部分医院进行临床合理使用了,同时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亟须及时总结并形成评价技术规范体系,用以指导更多医疗机构借鉴和使用,让更多患者受益。此时,构建一套适用于医疗机构的特医食品合理使用评价技术规范,用于评价和监管院内特医食品临床合理化应用,对临床营养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次构建相关团体标准的意义正在于此。旨在进一步完善特医食品临床合理使用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特医食品临床规范化应用,进而促进特医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标准起草组成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教授石磊介绍,该团标涵盖了特医食品从遴选与采购,出入库管理和临床应用三个环节的基本要素,对医疗机构规范管理及临床合理使用特医食品起到基础的指导和规范作用。目前已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一级目录指标3个、二级目录指标17个、三级目录指标13个。该团体标准制定预估在6个月内完成。
与会代表还就标准中大家关心的特医食品临床合理使用评价体系内容以及相应评价方法、评价等级划分等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了对团体标准编制的意见和建议,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此次启动会议的召开,对于推动特医食品领域团体标准制订、完善特医食品标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健康食品研发
仅供学习,如有侵权,马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