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特医流通关,释放营养新价值

冬泽特医

关注站内信

1 楼

特医食品,作为患者不可或缺的“医疗膳食”,其临床价值正日益受到重视。然而,要让这些科学配方的营养真正惠及需要的患者,畅通的流通渠道和高效的临床应用是关键。当前,特医食品在从生产端到患者端的旅程中,尤其在医院内外流通和医生处方环节,仍面临着显著的障碍。

一、特医食品院内难进,院外难及

特医食品的流通之路,可谓“两头堵”。在医院内部,特医食品的“食品”属性,使其无法像药品一样纳入医院his进行管理,导致医生难以开具处方。更令人困扰的是,按药品管理的肠内营养制剂与按食品管理的特医食品并存,造成医院采购和应用上的混乱,甚至出现特医食品与普通营养品(如芝麻糊、藕粉)同台竞标的尴尬局面,其专业价值被严重低估,进院之路异常艰难。

走出医院,流通困境依然严峻。特医食品的使用场景过度集中在住院患者,而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期、门诊管理以及社区和家庭场景,几乎是一片空白,缺乏明确的应用路径,导致市场覆盖严重不足。

二、临床价值:亟待认知与落地

特医食品的科学性和临床价值已得到验证,但其在实际诊疗中的应用却远未普及。一个核心问题是认知鸿沟。许多患者和家属对特医食品的认知往往源于“口口相传”,而非专业的医疗建议,科学消费认知远未建立。更关键的是,特医食品有时甚至未能进入临床医生的视野。在繁忙的诊疗中,面对因疾病(如食管癌导致吞咽困难体重骤降)或治疗副作用(如靶向药引起的严重厌食)而急需营养支持的患者,医生有时会忽略特医食品这一重要的口服营养补充手段。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强调:“不能关起门来搞营养,我们要把临床营养放到整体医疗里面。”这意味着,必须加强手术科室、重症科室、神经科等相关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教育与培训,在院内营造重视营养治疗的氛围,为特医食品的使用奠定基础。同时,于康主任特别指出:“必须建立证据的概念。”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证明病人使用特医食品能获得明确的临床益处;二是要证明其总体费用是合理的,甚至能节省医疗开支。忽略任何一点,行业都难以行稳致远。

研究明确显示,对存在营养风险的肿瘤患者进行特医食品干预,可显著降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从18.1%降至9.1%)。同时,使用特医食品的肿瘤患者,住院时间缩短了21%,住院费用节省了22%。考虑到我国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80%,规范化营养治疗在改善患者结局和节约医疗成本方面的潜力巨大。只有让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到其价值,特医食品才能真正融入治疗方案。

三、破局之道——协同打通最后一公里

面对流通壁垒和认知挑战,破局需要多方协同,政策引领、渠道创新与临床教育缺一不可。

1、政策破冰,疏通院内渠道

市场监管总局正积极牵头,联合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鼓励并推动各地出台特医食品临床使用的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医疗机构对特医食品的准入、遴选、采购、贮存、配制、发放、使用及评价等全流程管理。目前已有18个省份响应并制订发布了相关管理文件。在准入机制上,部分省份率先探索“挂网采购”模式,例如江苏省已成功将140款特医食品挂网,成为全国数量最多的省份,为产品进入医院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全国范围内也已设立了37家特医食品规范化应用试点单位和8家示范单位,为推广积累经验。这些举措的核心目标是畅通特医食品在医院内的规范使用路径,提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特医食品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2、拓展医用食品应用场景

院内:核心目标是推动特医食品被纳入医院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的准入、遴选、采购、处方、收费、和使用流程,让医生能开、库房能管、患者能用。

院外:亟需开辟门诊处方流转、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咨询服务、居家营养支持服务等新场景,与专业的营养师、药店、健康管理机构合作,建立稳定可靠的供应体系,确保出院患者和居家患者的持续营养支持。

3、深化临床教育与价值传递

面向医护:持续联合专业学会、医院,通过培训、学术会议、循证指南等形式,向医生(尤其是外科、肿瘤科、重症、老年、神内等科室)、护士及营养师传递特医食品的最新科学证据、明确临床适应症、使用规范以及其带来的临床获益(如降低感染、改善预后)和经济效益(如缩短住院日、节省费用)。

面向患者与家属:普及特医食品的科学知识、规范化使用的重要性以及获取正规渠道的必要性,引导患者远离质量安全无保障的非常规渠道。

特医食品的价值,在于为那些因疾病而面临营养挑战的生命提供科学、精准的支持。医生是临床应用的“守门人”与“推动者”,代理商是连接产品与需求的桥梁。唯有政策制定者、医疗机构、产业界各方携手,共同疏通流通堵点,深化临床价值认知,才能真正打通特医食品惠及患者的“最后一公里”,释放其巨大的健康价值,点亮更多生命的希望。

来源:特医导航

仅供学习,如有侵权,马上删除

2025-11-10 15:29 回复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