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精神障碍(欢迎大家拍砖)

sdd18

关注站内信

1 楼

目前,本人认为精神障碍(现行分类的绝大部分)是由患者对其社会处境的非常规应对造成的。原因是心理能力不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有足够的心理能力做保障,出现非常规应对的可能性至少会减少很多。即某些可能存在的病理改变,神经递质的改变(需用药解决)是患者非常规应对环境的结果。存在一些遗传原因,但遗传可能仅限于气质,人格(无病理性)。在某些应激因素(慢的,长的,快的,短的)影响下,患者由于偏差的,局限的认识,未能得到及时的纠正(自己、别人的),一味将自己放入某一极端处境,产生那些无助,悲伤,愉悦,夸大,排挤,被害及荒谬的妄想等等(那些大多和人类本能有关的精神症状),并由此分别组成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等。这个过程可能很快,很慢,可能是一过性,可能是长期的,这更多的取决于很多随机因素,个人的,环境的,包括治疗的(负性,正性)。 当你接受这种认识时,你会发现能避免并解释很多问题,症状的理解,诊断的纷争,一种药物或方法可治疗几种症状、障碍(最典型的是电休克),精神障碍的自限性等等; 最重要的是能把治疗的重点放在个体化的心理治疗上,这是解决精神障碍及减少复发、最大程度改善预后的重要一环,可能大多时候胜过药物。

精神症状是患者与环境互动出来的,本人基层住院医5年,观察,‘亲密’接触并随访数百患者,得此结论。私下认为目前大多精神类书籍、精神医院内医疗气氛将精神科的治疗大致等同综合内科,简单认为同细菌感染须用抗生素一样,精神病也是主要用药或是加一些关心、工娱疗就能解决问题,这是有缺陷的。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针对性个体化的心理治疗,发现分析特有症状的来源并尽可能帮其认识症状改造其偏执,荒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人格对精神障碍的影响有三:一是作为易感素质;二是病理塑型作用;三是影响患者对治疗的态度。对任何患者都需要个体化的治疗,以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去做。但人格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心理治疗不是那么容易的。其实本人观察很多患者发病时大都处于一种意识改变状态,一种白日梦中,在此中患者的得其本能所需,‘解释’其偏差的认知等等,医疗要做到就是打破白日梦,让其回到现实。

我认为精神科现行的医生只是精神科发展史上的前驱者,还有很多的发展有待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我个人感悟:有时我花了很大的精力时间关心个病人,病人出院的时候还是好好的,对医务人员能正常交流,就像“社会人”。当病人突然再来住院时,他把什么都忘了,只记得我的名字。病人在医院能在督促下服药治疗,可是一回家什么都变了,就像回到原点,反反复复闹事住院,导致家庭平穷。很多时候我在想虽然我仅仅是一名小医生,我应该更多地学习新知识,不应该始终抱着简单的递质理论治病,懵懂的医治。

2012-04-23 17:24 回复

加菲猫99

关注站内信

2 楼

写的很好,支持!

junzang

关注站内信

3 楼

精辟,令人耳目一新,顿开茅塞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