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夏凌辉
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是发生于移植后,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消耗性血小板减少、微血管血栓形成及脏器功能不全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率为10%~25%。
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该病的危险因素包括:
① 环孢素A(CsA)、他克莫司、西罗莫司治疗;
② 移植预处理;
③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④ 感染如曲霉菌、巨细胞病毒(CMV)、腺病毒、人疱疹病毒-6、微小病毒-19、BK病毒感染;
⑤ 异基因、无关供者、半相合移植;
⑥ 女性,年龄较大;
⑦ 肝静脉闭塞病。
TA-TMA的发病机制未明,现认为多因素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失调是其发病的中心环节。钙蛋白酶、幽门螺杆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一氧化氮(VEGF/NO)内皮保护机制失衡,以及抗体介导的组织损伤与补体系统激活也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
诊断
临床表现呈高度异质性,共同表现为MAHA,可有微血栓所致脑/肾功能异常、发热。近期研究认为肾脏是主要受累器官,不易解释的高血压、降压药物剂量增加,以及蛋白尿均为值得重视的肾脏受累早期表现。其他脏器如肺、肠道也可累及,表现为局部缺血性小肠结肠炎、顽固性腹泻或便血、不明原因的缺氧。
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网织红细胞升高,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外周血红细胞碎片增多,血小板计数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凝血指标异常。累及肾脏者可出现血清肌酐增高、尿蛋白,肾脏活检可见微血管内血小板血栓形成。
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近期研究提出将无肾功能损害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者归入可疑TMA(probable TMA,表1)。组织病理学确诊的TA-TMA常达不到临床诊断标准。血清肌酐对于评估肾功能损伤的价值较差,肾小球滤过率(GFR)是评估的金标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可能成为反映GFR的指标。鉴于肾脏病变在TA-TMA发病的中心地位,建议以肾脏为中心检测TA-TMA。
治疗
目前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现可采用的治疗方法如下:
① 停用CsA等免疫抑制剂,改用霉酚酸酯(MMF)、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或抗CD25单抗;
② 治疗性血浆置换(TPE),有效率为27%~80%,尽早应用其有效率可达64%;
③ 去纤核苷酸;
④ 利妥昔单抗;
⑤ 针对内皮细胞损伤的治疗可能有效,例如他汀类、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别嘌呤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拮抗剂、前列腺素E;
⑥ 补体抑制剂可能有效;
⑦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有助于防治肾脏病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