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庭治疗(沙盘游戏治疗)是在20世纪初一位叫威尔斯的英国作家出版了一本《地板游戏》的书之后,开始了“沙盘游戏治疗”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瑞士儿童医生玛格丽特·洛温菲尔德在受到《地板游戏》的启发后,在其诊所里发现儿童自发的游戏、自发的创造、自发地给予了一个名称:“游戏王国”(The World)。被父母送来“医治”的孩子在这“游戏王国”中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自然的游戏与自发的表达。洛温菲尔德也从中得到了她一直在寻找的东西:一种与前来看病的孩子们沟通的有效工具。它之所以有效,首先是孩子们喜欢。同时,它能够作为一种“语言”,来表现孩子们的“问题”,起到交流与沟通的作用。孩子们就在这样有沙有水的盘子里,摆放着他们喜欢的各种玩具与模型,“表现”着他们的情绪与心理状态,“表达”着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应付问题的方式。于是,一种有效的儿童心理诊断与治疗工具和方法由此产生,洛温菲尔德顺着孩子们的声音,称其为“游戏王国技术”(The World Technique)。而“游戏王国技术”,也正是后来人们知道的“世界技法”。接下来多拉·卡尔夫将“世界技法”、精神分析及东方思想融合(主要是中国宋代新儒学的周敦颐的思想),创造出“沙盘游戏”并应用于儿童心理的诊治及教育领域。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沙盘游戏已经盛行,多应用在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上。20世纪中后期日本的河合隼雄整合了禅宗的重要理念,根据日本文化的特点在治疗进程中的影响,把“沙盘游戏治疗”在日本改名为“箱庭治疗”并推广。我国是在20世纪末引入的“沙盘游戏治疗”,目前国内代表性人物有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日昇教授及华南师范大学的申荷永教授,分别在大陆北方和南方开展箱庭治疗或沙盘游戏治疗的推广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