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趋严重,老龄人口占我国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有1.85亿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到2040年,这个数字将会达到4亿左右。
在临床上,医生接触和诊治的老龄患者日益增多。老龄患者往往存在视力和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思维紊乱等影响沟通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如何积极有效地与老龄患者沟通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也是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其实,目前美国也存在这种问题,随着“婴儿潮”(baby boomers)一代人的日渐老去,美国的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
据统计,到2030年,美国将会有7000万超过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这比2000年整整增加了2倍。美国的医学界对如何与老龄患者沟通与交流非常重视,很早就展开了研究和探索,并且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展出了一整套有效地和老龄患者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方法。本文旨在介绍当前美国医疗界和老龄患者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以期为国内的临床医生提供借鉴和参考。
1充裕的时间
老龄患者往往存在着听力、理解能力、记忆力等方面的问题,交流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临床医生为他们留出充裕的时间来进行耐心细致的交流和沟通。当然,这在当前忙碌的临床环境中有时候很难做到。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显得急躁和不耐烦,因为老龄患者会察觉到我们的情绪,进而停止交流,这就会造成进一步的沟通困难。
2避免外界的干扰
老龄患者往往同时存在注意力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界干扰等症状。这就要求医生在和老龄患者交流的时候,要尽量减少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干扰。比如说应该安排在一个尽量安静私密的房间里面,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沟通。
3面对面地交流
研究发现,16%-44%的65岁以上和60%的80岁以上的老龄患者存在着影响交流的听力问题。很多时候,他们是结合观察我们嘴唇发音的动作来获取信息的。所以和他们交流和沟通的时候,要尽量和他们正面接触,而面对面的交流也会减少外界的干扰,并且让他们觉得受到重视和尊敬。
4保持目光接触
目光接触是重要的非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迅速赢得病人的信任和好感的方法之一。西方的文化和习惯是在交流的时候一直保持目光接触。中国人比较含蓄,可能不习惯这样做,但是医护工作者还是应尽可能多的在谈话中和老年患者进行视线交流,这在当前普遍采用电子化医疗文书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医生只顾盯着电脑屏幕打字,而忽视了病人。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
5用心倾听
很多老龄患者抱怨医生没有耐心去倾听他们的诉说。研究早就发现,积极有效的沟通其实是建立在用心倾听的基础上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医生平均只花18秒钟的时间去倾听病人的诉说,然后就会迫不及待地打断病人。所以,目前美国的医疗界也在大力提倡倾听的重要性。提倡医生应该“listen more,talk less”。另外,医生应该采用“active listening”的技巧,在交流的时候经常性地使用简短的回答,让患者知道你在用心听,比如“是的”,“我明白”,“好”等等。
6说话时做到清晰、缓慢和大声
老龄患者普遍存在思维紊乱的问题,他们接受和储存信息的速度要比年轻人缓慢很多。这就要求医生在对他们传递信息的时候,也要做到缓慢,同时因为老年患者的听力问题,还要做到清晰和大声。研究发现,在一天之中,老年患者的听力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差的。所以,和老年患者的交流应尽量安排在早晨。对听力严重减退而又没有佩戴助听器的老年患者,美国医生在临床上普遍使用一种耳机式扬声器(voice amplifier)。
7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
尽量简化信息,并且用一种老龄患者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表达。不要使用医学术语。有些老龄患者因为教育程度的原因,可能会很难理解医生的话,所以医生该用更容易理解的俗语代替学术语言,比如,“肾脏“可以称为“腰子”,“阑尾”可以称为“盲肠”,以便于老龄患者理解。美国医疗界建议使用短句,将一个句子的单词压缩到20个以下。
8一次只讨论一个话题
如果一次性地传递太多的信息,老龄患者会难以接受和难以记忆。在讨论前,医生应该事先在心中总结一个提纲,然后按照步骤来一步步地解释。比如对一个患有高血压的老人,我们可以首先解释心脏的解剖和生理,然后解释血压的形成,最后讨论高血压对于心脏的影响和治疗的手段。
9简化和写下指导
如果需要给予老龄患者指导,比如按时服用药物、自我监测血糖等,则指导的形式应当尽量简单,必要的时候应该写下来,让老人带回家。因为一旦形成文字,老龄患者就可以长期地保存,并且随时参考。为了方便大家的工作,小编在本文末附上了美国医生为老龄患者提供的take-home message表格。欢迎下载。
10多使用图标、模型和图片
图片和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帮助理解的工具。美国临床上也已经开始使用ipad。老年患者也可以把图片带回家作为以后的参考。研究发现,15%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