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EuroPCR 2016|植入策略更成熟,支架内血栓不再困扰BRS

穿白衣

关注站内信

1 楼

来源自:心在线网站

 

今年1月发表在《柳叶刀》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生物可吸收支架(BRS)较药物洗脱支架(DES)1年支架内血栓形成(ST)风险增加(OR:1.99,95%CI:1.00-3.98,P=0.05),尤其30天内最显著。研究纳入了ABSORB China、ABSORB Ⅱ、ABSORB Ⅲ、ABSORB Japan、EVERBIO Ⅱ及TROFI Ⅱ中3738例患者。其实,在此之前,ST就一直困扰着BRS。

在EuroPCR 2016"生物可吸收支架最新进展"(Update on BRS)专场上,几项最新研究结果均显示,30天ST发生率较既往大幅降低。究其原因,几位讲者不谋而合--支架植入策略的改变,特别是球囊预扩张和后扩张的应用,促成了这一喜人结果。

IT-DISAPPEARS研究主要针对复杂病变患者,纳入意大利38个中心1002例弥漫或多支病变患者,结果发现,30天ST发生率0.6%,较既往研究有所降低(图)。球囊预扩张、后扩张率为97.9%、96.8%。讲者Anna Sonia Petronio在会上指出,这一ST发生率与DES类似。她还强调,BRS正确植入策略是复杂病变患者安全的主要保证。

1.jpg

另外两项研究是分别来自意大利和法国的登记研究。意大利ABSORB登记研究纳入25个中心1505例患者,30天随访结果显示,ST发生率0.7%。研究中球囊预扩张率100%(研究设计要求)、后扩张率96.8%。

法国ABSORB登记研究纳入2089例患者,30天ST发生率1.05%。球囊预扩张、后扩张率分别为93%、72%。会上,讲者René Koning教授强调,相信更多医生遵循BRS植入策略后,ST问题会持续改善。

讨论环节中,Tommaso Gori教授谈到,结果并不"出人意料"。今年初,其团队发表的一项分析显示,采用特定BRS植入策略后,1年ST发生率由3%降至1%,目前则已降至约0.7%。这些策略包括球囊预扩张及后扩张、选择适当的支架尺寸,以及避免小血管和开口处病变。Giuseppe Musumeci教授则直言这些结果令人振奋,也同时强调了合理应用植入策略的重要性。Shirish Hiremath教授则指出,由于BRS可在3年内被完全吸收,最理想的植入人群应是病变较长或呈弥漫性的年轻患者。

      在接受“心在线”采访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分析,首先这几项研究都更贴近“真实世界”,例如纳入更多复杂病变患者,另一特点是患者较以往试验人群更年轻(法国ABSORB登记研究和IT-DISAPPEARS平均分别为55岁和60岁),印证了“年轻患者更能从BRS中获益”这一临床共识。徐教授强调,重点并不在于(也不应)将这几项观察性研究的ST发生率等数据与以往研究做直接对比,而在于其再次证实,针对BRS的一整套标准操作规程的建立和实施是减少ST的关键因素。我们显然不能期待尚处于第一代、较厚的BRS的ST数据能超越当下最成熟的DES,但未来将会通过BRS的不断迭代改良而实现。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波教授在接受“心在线”采访时也提到,BRS支撑力较金属支架差,易发生贴壁不良,这可能是导致ST增加的原因,规范后扩张等操作规程可改善支架贴壁不良,减少ST,上述结果确实非常可喜。BRS可完全降解,使血管恢复正常收缩,这无疑为更年轻患者带来了福音。此外,由于支撑力较差,BRS在钙化病变中的应用尚有局限,需进一步探索。

2016-05-20 15:10 回复
回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