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唯尔全球医学资讯
加利福尼亚州阿纳海姆市(EGMN)——根据波士顿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精神病肿瘤学与行为科学中心主任William Pirl博士所进行的一项小规模研究,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合并抑郁者与非抑郁患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生存差异,这可能归因于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状态。该研究的最新结果在美国社会心理肿瘤学会年会上公布。
抑郁是癌症患者中的一种常见的合并症,与生存率下降的相关性日益加强。Pirl博士观察发现,携带EGFR突变的NSCLC患者很少会被转至精神病科接受抑郁评价。先前Pirl博士及其同事曾对43例新诊断为NSCLC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根据住院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判定的抑郁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而非抑郁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0.4个月(Psychosomatics 2008 May-June [doi:10.1176/appi.psy.49.3.218])。
为确定肿瘤的基因型是否起一定作用,Pirl博士的研究小组本次纳入148例转移性NSCLC患者,在分析其基因型之前先采用重性抑郁评定量表(MDS)和患者健康调查问卷-9(PHQ-9)进行评价。MDS是根据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和Melancholia量表制订的,与DSM-Ⅳ标准一致。其研究结果如下:
无论使用哪种量表进行评价,16例携带EGFR突变的患者均未发生抑郁;根据MDS量表的结果判定,27例携带野生型突变的患者中有4例、105例携带不明突变的患者中有17例满足抑郁的诊断标准。根据PHQ-9的结果判定,携带野生型突变(9/27,即33%)及不明突变(32/105,即39%)的患者中有更多的患者满足抑郁的诊断标准。3年之后,抑郁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非抑郁患者(风险比1.75,P=0.03)。携带EGFR基因型的患者相对于其他患者有明显的生存优势(P=0.004)。研究者表示,若将基因型纳入生存模型中,抑郁不再与生存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为探讨EGFR、抑郁与生存之间可能的生物学关联途径,Pirl博士不久还会开展一项研究。肿瘤生长因子α将是候选基因之一,这是一种已知能引起昼夜节律异常的EGFR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