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APAO在韩国釜山举行,找到会议的全部摘要、视频集,放在医脉通上,大家一起学习吧!
附件中是会议的摘要,需要的朋友请自行下载吧!
第27届亚太眼科学会年会(APAO2012)
2012年,第27届亚太眼科学会年会于4月13~16日在韩国釜山圆满召开,与第20届欧洲眼科学会会议和第107届韩国眼科学会会议共同举办,有50多个国家的5000多人参会。APAO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眼科学会议之一,约有3000余名代表,超过500位的顶级国际讲者。
本届年会作为联合会议,不仅仅是参会者的学术交流,本届会议还包括了2100多个报告,700多个壁报和视频。是全球的眼科医师和视觉科学研究者的盛会。
精彩文献集
视网膜病
1.[APAO201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黄斑水肿患者的脉络膜增厚现象
韩国Seoul Asan医学中心的Jee Taek KIM等人评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和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的脉络膜厚度改变。研究者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3到10月间确诊为DR的患者资料,包括荧光素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详细的眼底检查。DR患者根据病情分为无DR,轻度非增殖性DR,严重非增殖性DR(NPDR)以及增殖性DR(PDR)。DME分型为囊性、弥散性和视网膜下性。OCT测量患者脉络膜厚度。淘汰标准包括大于- 6.0D的近视、玻璃体切割及眼内注射病史。结果显示,在受访的110名患者中,平均年龄为62.4±11.9岁,平均患DR时间为15.6±7.5年,各组样本量为:无DR(n=32),轻度NPDR(n=24),重度NPDR(n=28),PDR(n=26);各组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分别为262.3±68.4、256.26±84.66、 267.22±68.7、239.87±57.4;PDR组明显变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清晰阐述了DR患者在各期病变中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对临床诊疗有很大的帮助。
2.[APAO2012]全身性应用贝伐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Systemic Bevacizumab (Avastin) Therapy for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Taipei City H
作者:陈少钧
来自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的陈少钧等人评价了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患者(RPED)经全身应用贝伐单抗后的疗效。研究中,4例患者接受了这种治疗,剂量为0.125 mg/kg~0.21 mg/kg,检查项目包括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以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只有一只患眼(25%)的视力评分从20/40迅速增长到20/20(P<0.05)。该研究显示,全身性应用贝伐单抗对RPED患者可能有所帮助,但是应该低剂量使用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3.[APAO2012]抗VEGF联合局部视网膜光凝治疗DME
作者:Stephanie
美国California大学的Stephanie LU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局部视网膜光凝治疗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视力的影响。该研究的对象为30名患者,平均年龄为63±7岁,在开始连续注射3次抗-VEGF后,视网膜厚度变薄,之后使用Navilas激光系统进行视网膜局部光凝,同时采集图像及荧光素血管造影,严格按照手册进行操作。后期随访患者,评估视力。结果显示,注射3次抗-VEGF后,最佳矫正视力平均提高2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视网膜厚度减少236um,激光光凝选择在260um处。光凝后患者的视网膜厚度和视力维持稳定,在随访的4到7个月期间,无需药物治疗。该研究提示,这种联合治疗是十分有效的,可以减少DME患者的药物负担。
4.[APAO201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作为慢性肾病进展的预后因素
作者: Won June Lee 单位:韩国首尔汉阳大学医科院
韩国首尔汉阳大学医科院的Won June Lee等人提出,糖尿病肾病(DN)引起的慢性肾疾病(CKD)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可以作为预后因素。此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了从2007年7月~2009年1月在该中心诊断为DR和CKD的51例患者(101只患眼)。诊断后对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定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新生血管区、玻璃体出血区以及DR的分级。随访期间观察这些因素与CKD的关系。结果显示,38只患眼(37.6%)有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17只患眼(16.8%)有PDR高危风险。有广泛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患者,CKD进展的危险性也增加(风险比3.87,P<0.001)。该研究提示,DR可以作为评价CKD进展预后的一个衡量标准。
5.[APAO2012]湿性AMD患者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治疗后发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tears after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gent for wet AMD
作者: Woo Seok Choae 单位:韩国圣母眼科医院
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已经成为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重要疗法。韩国圣母眼科医院的Woo Seok Choae等人报道了注射后发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撕裂的临床特点。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1例注射抗VEGF后发生RPE撕裂的患者,收集分析年龄、性别、病史、注射后发生RPE撕脱的时间、撕脱面积、中央视网膜厚度、荧光素血管造影以及注射前后的视力等数据。结果显示,患者平均年龄为82.64±3.75岁,10名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名患者有缺血性心脏病,1名患者有糖尿病,RPE撕脱发生在注射后1~161天(平均值±标准差:46.18±48.10),撕脱的平均高度为511.73±161.63 μm,平均直径为2763.27±560.04 μm,平均视网膜厚度为453.73±191.00 μm,注射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1.29±0.70和1.43±0.74。该研究表明,高龄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较易发生RPE撕脱,深入的研究有待大样本的进一步检测。
角膜病
1.[APAO2012]去细胞羊膜组织的眼表重建
中国厦门眼科中心的李炜等人对比研究了完整羊膜组织(iAM)和去细胞羊膜(dAM)在角膜上皮愈合和眼表修复中的不同作用。研究者破坏了18只新西兰白兔的角膜缘和结膜组织,并分别用去冷冻保存的iAM和dAM行移植手术。术后,荧光染色法评价上皮愈合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胶原蛋白VII、CK9、CK12及巨噬细胞的表达。PAS染色检测杯状细胞的分化。同样,18名翼状胬肉患者接受切除术后分别行iAM和dAM移植术,荧光染色评价上皮愈合情况。兔与人的结果都显示,dAM组上皮生长较iAM组快,HE染色可见完整分层的上皮细胞,PAS染色提示术后2周,杯状细胞在dAM上分化良好。术后2周,dAM组胶原VII降解,而iAM组需要3周。在dAM组重建的结膜和基质中,巨噬细胞以及SMA阳性的细胞较少见。该研究提示,dAM在眼表重建中有更重要的作用,除促进上皮生长和杯状细胞分化外,还可减少炎症及瘢痕的形成。
2.[APAO2012]怀孕期间Mooren’s溃疡发生自发穿孔的病例报告
作者:Rashmi Omprakash SHUKLA
印度Hinduja医院的Rashmi Omprakash SHUKLA报道了一例孕妇Mooren’s溃疡继发角膜穿孔的病例。患者女性,27岁,两年前确诊为双眼Mooren’s溃疡并处于静止期。在怀孕7个月时左眼突发角膜穿孔伴虹膜脱出,已除外其他疾病。患者成功接受虹膜切除、角膜移植物修补、结膜切除以及羊膜覆盖手术。该病例提示了怀孕期间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的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发生改变,雌激素和松弛素对角膜胶原的重塑起到影响,因而导致角膜穿孔。所以常规检查孕妇的角膜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患有角膜薄弱性疾病或之前接受角膜手术的孕妇。应排除能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能引起角膜溶解的全身病变,如果条件允许,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3.[APAO2012] 腺病毒转染人类β-NGF 基因后猫角膜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改变
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transfection with adeno-associated virus encoding human β-NGF on cats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作者:Chuanfu WANG Liting Hu, Guiqiu Zhao, 单位:中国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立医院
中国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立医院王传福等人研究了猫角膜内皮细胞经腺病毒转染人类神经生长因子-β(β-NGF)后的生物学特性改变。体外培养猫角膜内皮细胞后,通过形态观察和NSE免疫细胞化学确定细胞的表型和纯度。β-NGF通过腺病毒转染入细胞,通过腺病毒携带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计算转染成功率。在12小时、1天、3天、5天和7天时,分别通过实时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β-NGF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转染后3天通过流式细胞计数计算细胞周期。结果显示,转染24小时后角膜内皮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绿色荧光,转染率达67.5%。β-NGF的表达随时间延长,表达量增加,第5天时达最高水平。该研究提示,人β-NGF可以通过腺病毒成功转染入猫角膜内皮细胞中,并可有效促进细胞有丝分裂。
白内障
1.[APAO2012]儿科白内障手术后青光眼的发病率与危险因素
Glaucoma following pediatric cataract surgery :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作者:Sang Hyun Kim 单位:韩国海云台白医院医院Sang Hyun Kim
韩国海云台白医院医院的Sang Hyun Kim等人研究了儿科白内障手术后继发青光眼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1998年6月到2009年12月接受白内障手术的173只患眼,评价参数包括:性别、白内障的横向大小、确诊年龄、手术年龄、白内障类型、手术方法、视力、轴向长度、角膜曲率、随访时间以及其他全身性异常。结果显示,8.6%患眼发生青光眼,与非青光眼组相比,性别、白内障的横向大小、确诊年龄、轴向长度和角膜曲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晶体组与假晶体组相比,青光眼发病率明显升高;较小年龄手术、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凹槽人工晶体植入以及核型白内障都与术后青光眼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该研究表明,应当高度关注具有以上高危因素的患儿,在白内障术后应加强护理以防止青光眼的发生。
2.[APAO2012]先天性白内障的小切口手术
作者:孟瓅/赵培泉 单位;西安爱尔眼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
西安爱尔眼科医院的孟瓅和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的赵培泉报道了一种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最小创伤及最少并发症的新术式。手术过程大致如下:颞上侧角膜缘后1mm位置行长1.75mm,宽0.7mm的隧道小切口,颞下角膜缘穿刺置入23g灌输套管以维持正常前房深度及眼内压。5.5mm直径撕取前囊,白内障吸出,4.0mm直径撕取后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后植入人工晶体,视轴长于23mm。据报道,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没有发生前房塌陷、虹膜脱出、玻璃体嵌顿以及伤口漏等并发症。随访7~21个月后,所有患者视轴仍然清晰。术后并发症主要有继发性青光眼(3.23%),虹膜粘连(9.68%)及晶体沉着物(6.45%)。该研究显示,这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白内障新术式。
眼视光学
1.[APAO2012]LASIK与SMILE术后视力的对比研究
作者:Dong Hui LIM
韩国Sungkyunkwan医科大学的Dong Hui LIM等人对比研究了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小切口角膜基质内微透镜摘出术(SMILE)术后的视力,该研究前瞻性分析了40名患者的80只眼,30只眼行LASIK,50只眼行SMILE。初期评价标准包括有效性(裸眼视力≥20/20),精确性(平均球面镜片屈光度±0.50),安全性(矫正辨距视力≥2行)。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比两组的对比灵感度、光学视力以及高位像差。结果显示,SMILE组在术后6个月时的有效性、精确性和安全性分别为89%,94%,1.7%;与LASIK组的98%,95%,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的对比灵感度、光学视力以及高位像差也无明显差异。该研究提示,SMILE与LASIK疗效类似,SMILE是一种新型小创伤手术,并且避免了角膜瓣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2.[APAO2012]3D节目对视疲劳的影响
作者: Sungwook Wee 单位; 韩国首尔中央大学
韩国首尔中央大学的Sungwook Wee等人研究了3D节目与导致视疲劳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中,15名正常无眼病的成年人观察相同的3D节目30分钟,观看前后分别检测受试者的近视力、远视力、调节和聚集近点、汇聚与分散振幅、立体视差、偏差角、泪膜破裂时间以及眼表温度,并记录观影结束后的主观感受。以2D节目作为对比。结果显示,聚合近点和融合汇聚振幅在观看3D节目后,都有显著性改变(P<0.05)。该研究显示,双眼聚散度是影响3D节目导致视疲劳的重要因素,眩晕是视疲劳的主要症状。
青光眼 [APAO2012]线粒体单倍型在沙特阿拉伯青光眼患者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Mitochondrial Haplogroups in various types of Glaucoma in Saudi Patients 作者:Khaled Abu-Amero 单位:沙特阿拉伯国王大学 沙特阿拉伯国王大学的Khaled Abu-Amero等人探讨了不同的线粒体DNA(mtDNA)在假性剥脱性青光眼(PEG)(n=94)、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POAG)(n=52)和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PACG)(n=227)发病及进展中的作用。mtDNA的调节区和编码区构成了单倍型的异型性。对健康沙特阿拉伯人(n=810)的mtDNA进行测序作为对比。结果显示,在沙特阿伯人中,mtDNA单倍体N1与PEG的危险性相关。PACG患者中,单倍体R0a和J的表达频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OAG患者中,可见HVSI16189出现T→C的转变(P=0.0004)。该研究可以确定,沙特阿拉伯人群中,线粒体单倍型在各型青光眼的发病及进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泪器病 [APAO2012]自体血清滴眼液对难治性干眼治疗的效果评价 Autologous Plasma Eye Drops for Patients with Recalcitrant Dry Eye 作者: Samanthila Waduthantri 单位:新加坡国家眼科中心 新加坡国家眼科中心的Samanthila Waduthantri等人评价了自体血清在亚洲难治性干眼治疗中的疗效。研究对象为10例常规治疗无效果的难治性干眼患者,血液检查排除乙肝、丙肝、艾滋病及梅毒,每位患者静脉采血110 ml制作血浆,并无菌分装以供滴眼使用。取前3例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检测。治疗剂量为每天至少滴眼3~4次。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评价患者干眼发作的次数及严重程度、角膜荧光染色、泪膜破裂时间(TBUT)。结果显示,自体血清治疗6周后,角膜荧光染色有明显改善(P<0.01),用药期间没有出现眼表感染等并发症,细菌和真菌培养均呈阴性,病历记录显示,患者的依从性和舒适度良好。该研究显示,自体血清可以作为治疗难治性干眼的一种选择。 [APAO2012]中国人群中原发性眼内淋巴瘤的临床特征 作者:周敏 中国复旦大学的周敏等人调查研究了原发性眼内淋巴瘤(PIOL)的临床特征,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2例PIOL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随访期间。结果显示,在4名女患者和8名男患者中,平均发病年龄为55.73±13.33岁,4名患者在首诊前明确有中枢神经系统(CNS)损害。视力从光感到0.5,眼科表现包括玻璃体炎(7例)和玻璃体视网膜病变(5例),12名患者(16只眼)接受诊断性玻璃体切割术,11名患者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B细胞淋巴瘤。研究者在患者中发现IgH的重排,平均随访期间为22.25个月。术后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有明显提高,3名患者在确诊1到8个月时,发展为CNS病变,2名患者在术后12个月内有玻璃体炎进展为视网膜病变。该研究表明,早期诊断是影响PIOL预后的重要因素,全面掌握PIOL的临床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改变有助于诊断。